几乎所有到过巴黎的人,都会被耸立在塞纳河边的埃菲尔铁塔震撼。同样的,世界上许多城市都有这种特殊的艺术作品让市民和游客为之倾倒……拥有良好公共艺术的城市,才是一座能够思考和感觉的城市。
公共艺术可以是一座建筑,一组雕塑,也可以是一个功能性很强的城市设施。近年来,在无锡的城市更新中,从建筑、园艺、水体、雕塑、壁画、城市设施等常见类型,到城市家具、装置艺术、光电烟火等新形式,公共艺术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社会、生态、人文、历史的多重元素关系也被纳入整体构思中,共同实现着城市文化创新,助力城市发展的价值。
共生
公共艺术嵌入大众生活
公众是公共艺术的受众,也是核心,如何让艺术从“小众文化”氛围中走出来,真正走进大众生活,成为公众能够欣赏并亲身参与的艺术形式,从而在润物无声中装点公共空间,提升公众美学修养,使公共艺术可以实现的功能越来越多?“梁溪区正在打造能让市民们席地而坐的城区。”不久前,梁溪城市更新动员大会上,提出了这样的概念和目标,这意味着更整洁的环境、更精细化的城市管理,也意味着在城市公共空间会有各类可供休憩的座椅,“这些座椅不仅能满足坐下来的需要,还要能吸引市民游客在此停留。”梁溪区城管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座椅必须颜值高,能与周围不断优化美化的城市环境融为一体,成为嵌入大众生活的公共艺术。“不是简单地放几张座椅,而是通过这些城市家具的布局,让身处这座城市的人们获得更加舒适的生活体验。”江南大学教授朱蓉告诉记者。
如今,街头巷尾的隔离栏、路灯、座椅等城市家具,已经成为展现无锡城市美感的重要元素。中山路靠近南长街段,中间隔离护栏推陈出新,设置了70组花箱,比利时杜鹃等花卉在这里散发着春天的气息。不远处有解放环路的花墙,通过科技和光影的结合,墙面上的蝴蝶展翅欲飞,让路过的人们不禁驻足。道路绿化带纷纷变身为五彩缤纷的花海……无锡正在蜕变为一个更具现代都市感的城市“大花园”。
锡城的公共光影艺术——灯光秀也在不断提档升级,以灵活的表达方式、现代化的审美,成为讲述城市故事、彰显城市活力的重要方式之一。中山路、太湖广场、蠡湖大桥、荡口古镇……夜幕降临,锡城各处流光溢彩,光影与建筑、绿化和谐统一,“火树银花”主题灯光让人流连忘返,锡城的夜景呈现出更加浪漫唯美的姿态。
景观
以文化人塑造城市精神
作为连接城市历史文脉与未来理想的公共艺术,是一个城市成熟发展的标志,它增加了城市的精神财富,在积极的意义上表达了地域身份特征与文化价值观,体现着市民对自己城市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在无锡,历史文化元素被越来越多地使用在城市公共空间中。
隔离栏中的玉飞凤元素,是由鸿山遗址出土文物演化而成的城市徽标;“龟背壳”内的街头景观小品阿福阿喜,是国家级非遗惠山泥人,也是无锡的城市吉祥物……公共艺术可以在这些具有深厚文化积淀和城市标识度的元素中寻找灵感和创意,进而展现城市个性。“但这些IP的使用,一方面要尊重文化和历史,另一方面也必须满足人们当下的审美。”朱蓉说。
城市的重要公共空间节点,对于具有城市独特记忆的公共艺术品需求更为迫切。行色匆匆的旅客,在途经陌生城市的大门时,很难对标志性建筑进行一番研究,但会对其投来第一视角的关注和好奇——火车站就是能承载这种意义的建筑。据悉,正在规划中的无锡火车站改造提升方案,会考虑打造百米文化轴线,将泰伯、顾恺之、钱穆、荣氏兄弟、薛福成、钱锺书等无锡历史名人以背影艺术雕塑的形式呈现,并配合古地砖铭刻其生平,集中展现无锡的红色基因、工商实业的辉煌成就及院士辈出的城市故事。
种子
激发自下而上的创造动能
在荣巷老街,有一处由老宅改造而成的文化空间,名为半闲居,已经成为年轻人的热门打卡地。老宅一改原来陈旧的样子,一楼是原木风的茶歇区,二楼则是露台和阅览室,氛围清新恬静,两进房子之间有院子,有天井,各种绿植和鲜花在庭院内自由生长,每位到访者都可以在这里放空自己,享受片刻闲暇。
人人都是艺术家,城市文化氛围的形成和聚集,不仅需要自上而下的规划、统筹,更需要自下而上的创作力。回归到生活层面,公共艺术激活的城市空间,堪称承载美育功能的美术馆,是一颗植入城市生活土壤的“种子”,让城市美学在更多人心中生根发芽。
美化的公共艺术让创意与城市建筑结合、基础公共设施与城市生活方式结合,美育教育与城市历史结合。公共艺术作品在讲述城市故事的同时,也在造就新的空间需求和生活观念,有时还会带来更有趣的空间发展模式和商业逻辑。无锡是传统的江南水乡,依水而兴,桥下空间使用功能复合化渐成趋势。南长街南端的“桥洞咖啡”已经是锡城的网红地标,其场地空间正是南水仙桥桥洞。整体环境采用流水造型,优雅的水幕与桥洞涂鸦相呼应,成就了别具风味的休闲空间。家住运河边的陈阿姨说,她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来这座桥的年轻姑娘多起来了。她们颇有耐心地在店内店外各个角落摆姿势拍照,有时能待上一个多小时。“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各具特色的文化空间越来越多,实现连点成线,可以打造独特的城市个性。”梁溪区城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梁溪区将启动桥下空间改造计划,实现沿河公共空间的贯通,将原本桥下的剩余空间变成城市新地标——围绕沿运河的吴桥、江尖大桥、盛新大桥、红星桥4座桥梁开展匝道和桥下空间的细化改造,打造创意城市特色空间。
公共艺术已经成为城市文化的代言人,为城市文化发展开拓新视野,提出新标准。城市公共艺术不同于一般的城市景观环境,它更强调以文化价值为出发点的环境营造。所以,城市公共艺术是一种基于城市母体文化的文化创新,它强调艺术的孵化和生长性。在未来城市发展中,公共艺术当以开放的文化姿态,实现艺术营造城市、艺术激活城市的无限可能。(韩玲 文 / 宗晓东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