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江南,满目葱茏,樱花飞舞,到处一片生机勃勃。虽然受到疫情影响,线下文化活动暂停,但在线上,上演着一场场有料的讲座、展览、好戏。这些不可错过的春季限定精神大餐,给人们带去了美好和力量。有了“云上文艺”的陪伴,这个春天,显得更加春意盎然。
■ 听讲观剧,激活线上新空间
3月26日13:30,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黄树生准时出现在了无锡市图书馆“梁溪大讲堂·东林文化讲坛”的直播间里,为网友带来“节气文化:江南文脉中的无锡清明”专题讲座。“无锡的清明活动一般要持续三天,祭祖扫墓和踏青游春相结合,古有‘清明时节拜鸿山,小麦多收二三担’‘东林庵里看桃花’等民谚。”黄树生以地方文脉为主线,结合自身感受,将无锡地区清明节气文化娓娓道来,并融入天文、气象、物候、民俗、诗词等知识,加深网友对节气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令黄树生没想到的是,“一场人文讲学,竟然有46.2万听众”,他感叹中华传统文化的吸引力之大,线上文化新空间的潜力之大。
打开无锡市锡剧院的微信公众号,扫描相应的二维码,小王彬彬、袁梦娅的锡剧《双推磨》开唱了,观看人次达1.23万。无锡市锡剧院副院长蔡瑜介绍,在不能进剧场看演出的日子里,为满足广大戏迷的观演需求,锡剧院推出了“云赏锡韵”锡剧专场线上展播活动,汇聚了剧院大师、名家、新秀的作品。这一线上剧场自3月24日推出以来,场场精彩,天天有约,好评如潮。“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云上锡剧是众多百姓的艺术陪伴、心理良方、力量源泉。”网友“天天舒畅”给市锡剧院的在线留言,道出了众多戏迷的心声。
■ 赏花听曲,收藏江南的春天
“三月樱花雪缤纷,湖光山色亦醉人。万浪船头宜听雨,长春桥畔好赏樱……”近日,鼋头渚赏樱楼前、长春桥上,无锡市评弹团团长顾国良现场演绎的评弹作品《樱缘相遇》,被媒体拍成了短视频在网上传播开来。其中,无锡日报社摄制的短视频,转发量达2.7万次,评论近百条。网友们纷纷为江南美景和吴侬软语的绝妙组合点赞。“当评弹遇上樱花,大美!”《樱缘相遇》的词作者、江南大学教授庄若江感受到了网友们的热情,她为2022年鼋头渚樱花季而作的新歌《樱花谣》也于近日上线。这首歌由无锡音乐人肖斯塔作曲,肖斯塔与无锡市音乐文学学会常务副秘书长葛雅菊演唱,唱出了无锡的无限春光。
积极利用“互联网+”,文艺惠民有了新模式。江苏文联与省摄影家协会及13个设区市摄协联动,分期推出了“云上赏春”系列摄影作品。无锡市文联微信公众号“无锡文艺界”第一时间进行了转发。《大地织锦》《春风吹绿万亩田》《水乡春色》《春茶飘香》……很多地方虽不能亲临,但通过摄影家们的镜头,人们得以多视角、全景式地欣赏“大美江苏,天地同春”的壮丽画卷。江苏省摄协主席、无锡市摄协主席许益民表示,摄影的意义在于发现、记录和传播,而经过网上传播,让更多人得以领略和收藏江南的春天。
■ 云上文艺,艺术陪伴常态化
无锡市图书馆线上讲座、无锡博物院云课堂直播、无锡市文化馆西水公益学堂线上慕课、无锡美术馆线上展览……锡城公共文化场馆线上产品供给已成为常态。打开无锡市文化馆的微信公众号,点击“服务·线上学”,进入其中的“非遗慕课”,即可观看剪纸非遗传承人冯钻荪的线上教学:“各位学员大家好,我们这节课要剪一个‘福袋’……”市文化馆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开始,围绕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门类,该馆丰富了线上慕课内容,邀请艺术家录制声乐、器乐、非遗等全民艺术普及课程,成为线下公益培训的重要补充。
从出现到日趋成熟,“云上文艺”是现实需要,确保了活动不断档,文化服务供给有保障。当疫情结束,线下活动恢复、影剧院重现繁盛后,“云上文艺”是否会失去价值?业内人士指出,“云上文艺”将延续下去,成为公众一种常态化的艺术陪伴。与此同时,“云上文艺”的存在,会推动艺术产品的创新与进步,激发艺术工作者多样化的创造力,而线上传播则加速了创造力的转化,让公众在线上和线下获得不一样的艺术体验和美的享受。(张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