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探索

优化资源配置 推动产业园区转型

  □ 许大伟

  自1992年无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获批设立以来,全市已拥有各级各类省级以上开发区16个,占全市约20%的土地面积,提供了40%以上的就业岗位,贡献了50%以上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创造了近60%的经济总量,产出了近70%的规上工业增加值,成为我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大量省级以下的工业园区,由于相互竞争激烈,成立以来往往把主要精力放在拼政策、争资金、抢项目上,园区同质化、产业同类化现象明显。在当下经济转型升级和疫情防控形势严峻的大背景下,园区规划失据、随意和资源滥配、错配的弊端充分显现出来,一些园区用地低效、空置过剩的现象比较突出。优化配置资源要素,成为园区转型发展必须迈过的一道坎。

  优化资源配置

  规划思路上要巧“借势”,洞察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深度调整,主动对标国家发展大战略和区域发展大方向,围绕城市在区域经济中的产业分工和定位,找出园区与主导产业的契合点,在顶层设计中明确园区的改造方向、产业定位、建设指标等关键要素。规划衔接上要巧“借地”,坚持产城融合,主动与城市功能区块设计联动,融入“15分钟都市生活圈”,实现城市各类生活居住、公共服务等配套设施“为我所用”。规划控制上要巧“借力”,依托环境保护和碳排放等政策的硬约束力,为零碳园区、绿色园区建设留足生态空间和容量;追踪产业数字化转型大趋势的强驱动力,为推广智慧服务、智能生产预设通道;关注技术领航、创新研发的强牵引力,为“政产学研”协同、科技成果转化埋下伏笔。

  实现资源集聚

  园区转型发展必须把主导产业作为主攻方向,集中力量做强关键核心链条,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为此,资源配置应主动进行调整整合,向主业集聚。

  要主动“削枝”,腾出资源。做到严重影响产业规划实施的必腾、环境污染严重的必腾、属于“散乱低”项目的必腾、安全生产水平低的必腾,为做强产业链腾退出资源空间。要聚力“壮干”,整合资源。以国家级或优质省级开发区为主体,按照产业分工,对区域内园区进行整合重组,形成“一区多园”的资源配置格局;依托头部企业、龙头项目,有针对性地开展“补链、强链、延链”,推动产业集聚向产业集群转型;按照“研发团队+产业项目”模式,建设高端科创载体,深植产业链的培育和创新根基。总之,园区产业优势越明显,就越能在特色化、差别化发展中扎住根、站稳脚。

  激活资源潜力

  对于主导优势产业的重点领域和主攻方向,落实优先保障措施,确保资源精准配置。着眼产业转型升级、科研成果转化,提前布局,配套建设标准实验室、标准车间、标准厂房,实现资源超前配置。搭建资源供需数字化平台,推出“标准地”“模块地”,明确产业链要求,严格招商选资,确保资源优选配置。鼓励高端项目“带方案入驻”,推动混合用地政策尽快落地,实现资源量身配置。引导企业利用现有资源进行技改改造、整合重组,拓展地上、地下空间,确保资源挖潜配置。创新税收、产业评估政策,实行租购并举,盘活倒闭、淘汰产业用地,整合“僵尸企业”等低效用地,实现资源更新配置。

  形成布局合理、利用高效、生态安全的资源要素配置格局,是衡量园区转型升级成功与否的方向性指标。迈过资源优化配置这道坎,园区发展转型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作者单位:无锡市自然资源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