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太湖周刊

第一工商名城

如何点亮工商文化地标?

  在最新的无锡市政府工作报告中,2022年的目标任务之一,要“研究推进工商文化博物馆建设”。消息传来,无锡荣氏企业文化研究会的专家们喜出望外,不久前,他们才将一份关于设立“无锡工商文化研究中心”的建议案递交给了相关部门。

  无锡是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无锡工商文化在全国工商文化中极具代表性,是我市打造“第一工商名城”的重要支撑。作为工商文化的载体,无锡的工业遗产大多以新的形态融入了现实生活,但作为集中展示工商文化的工商类博物馆,却面临着展陈落后、发展空间有限等问题。在目标和现实存在差距的情况下,无锡该如何点亮工商文化地标?

  遗产厚实 多元利用

  梁溪河畔,红星路28号天元世家旁的天元坊,由一组民国建筑组成。这里就是荣氏家族在无锡开办的国内第一家麻纺厂——天元麻纺厂,是无锡市首批工业遗产。如今的天元坊,是集时尚生活、文化创意、餐饮娱乐、办公休闲等于一体的多元化商业街区。“对天元麻纺厂的改造再利用,一开始的设计理念就是尽量保留原貌。”天元坊开发商介绍,天元坊保留了天元麻纺厂旧址原有厂房特色,融入了现代设计元素和新型材料,并结合景观的打造。现在,这处老厂房已成为人们打卡的人文地标,在新旧元素中,续写着人与建筑的故事。

  无锡因工商业崛起,城市中留下的工业遗产,蕴藏着城市百年繁华的密码。2007年、2008年,无锡先后发布了两批“无锡市工业遗产保护名录”,涉及茂新面粉厂旧址等30多处工业遗产。荣氏企业文化研究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汤可可告诉记者,与全国范围内的工业遗产主要分布在晚清、民国、新中国成立初期有所不同,无锡的工业遗产相对集中于民国时期,种类丰富、特色鲜明,具有相当高的文化价值。而通过保护、修缮和开放利用,北仓门、西水东、天元坊、蓉运壹号、运河外滩等地,皆成了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典范,这些都是无锡谋划工商文化博物馆的有力支撑。

  展陈陈旧 亟待提升

  已成为创意园区、商业街区等的工业遗产日渐融入了市民生活,而以文博场馆形式存在的工业遗产亟待全面激活。“无锡工商文化类的博物馆,主要有依托茂新面粉厂旧址而建的无锡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和依托永泰丝厂旧址而建的中国丝业博物馆。”无锡工商文化学者陆阳表示,一座博物馆的存在和发展,除了建筑、硬件设施,最根本的条件是“物”和“人”。“物”指的是藏品的数量和质量,缺少藏品只能称之为“展览馆”,而不能称之为“博物馆”;“人”指的是围绕藏品保管、研究、解读等所需的技术人才。而目前,无锡工商文化类博物馆面临既缺“物”也缺“人”的窘境。

  据无锡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的统计,今年以来,受到疫情影响,博物馆的观众以散客为主,1月和2月的参观人次分别为797和873。在参观的留言簿上,总能看到游客对于展览陈旧的抱怨和对于场馆焕新的期待。博物馆相关负责人透露,该馆2007年2月开放至今整15年,期间对建筑进行过全面修缮,但由于种种原因,展陈一直未变,人员配置也十分有限。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大公桥堍的中国丝业博物馆。比起无锡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中国丝业博物馆要冷清许多。“展品很匮乏,灯光也不行。”很多去过丝业博物馆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场馆的发展空间不足,加上管理体制的局限,使得这些场馆的藏品充实、展陈更新、相关文化活动的开展等都受到种种制约,亟待调整提升。

  片区改造 指日可待

  无锡工商文化是运河文化、江南文化的一部分,既有悠久而厚重的共性,更有无锡地域基因所构成的个性。因此,在荣氏企业文化研究会的专家看来,无锡要研究建设工商文化博物馆,既可以考虑利用凸显地方特色的工业遗产,又不妨以此为契机,重点对原有的工商类场馆进行改造,点亮工商文化地标。

  “无锡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是国家级工业遗产,是集中展示无锡工商文化的标志性场所,要充分用好这块金字招牌。”汤可可分析,该馆地处古运河畔历史悠久的西水墩片区,有着彰显无锡工商文化的地理优势。此外,原设在茂新面粉厂新车间大楼一层二层的规划展示馆已空置多年,该大楼三至六层的城市重点工程建设办公室也将搬迁,茂新面粉厂新车间大楼亟待重新利用。

  鉴于此,荣氏企业文化研究会建议在此设立无锡工商文化研究中心,与无锡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相呼应,结合茂新面粉厂的保护,妥善进行开发利用,把工商文化资源转化成开放式的场馆平台,使其成为工商文化的展示中心、交流中心、文献资料中心、研究中心。据悉,作为《无锡市“百宅百院”活化利用工程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的首批项目,西水墩片区的改造已提上日程,由太湖新城集团负责前期方案的拟定,而无锡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的展陈提升计划也将包含其中。

  (张月 文 / 宗晓东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