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时评

科技赋能,让养老更智慧更轻松

  □ 杨伟松

  就养老机构的智能化建设而言,政府需要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宣传引导、示范放样的力度;作为养老机构,要放眼长远算大账,深刻理解智能化带来的高效、便捷、确定性等特点,以及降低人力成本、提供安全防护服务的精准度等优势;作为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的企业,要善于提供多样化的产品,以满足不同养老机构和老年人的个性化需求,在此基础上,合理确定产品利润,让养老机构用得起、喜欢用,成为合作共赢的利益共同体。

  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养老问题受到政府、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

  就无锡而言,截至2021年底,60岁以上的老年常住人口已经达到了147.38万,占比接近20%。这几年,无锡探索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手段,有效整合医养康服务资源,建立“互联网+智慧养老平台+呼叫中心+智慧终端”的智慧健康养老服务模式,打造适老化改造、家庭照护床位、居家上门服务、助餐配餐、老年人能力需求双评估等为老项目,让老年人享受到更专业、更多元、更便捷、更贴心的智慧康养服务。前不久,新吴区的旺庄街道还获评“全国智慧健康养老示范街道”的荣誉称号。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虽然无锡的智慧养老在省内甚至国内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是,总体上的推进情况并不尽如人意,还存在着区域不平衡、城乡不协调等问题。就养老机构来说,参与智慧养老的积极性不高,即便接入了平台,其使用频率也不高,原因包括政策引导扶持宣传不够,养老机构对智慧养老在认知上的不到位,设备改造、系统升级等带来的经济压力等。

  智慧养老是一个新生事物。但凡新生事物,都有一个从理念、设想到落地、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想高效、可持续地落实,相关各方形成共识、达成最大公约数至关重要。就养老机构的智能化建设而言,在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提供高品质的养老服务,其方向无疑是正确的。为此,政府需要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宣传引导、示范放样的力度;作为养老机构,既要面对现实算小账,认清运营过程中的难点痛点,做到固强补弱,更要放眼长远算大账,深刻理解智能化带来的高效、便捷、确定性等特点,以及降低人力成本、提供安全防护服务的精准度等优势,乃至于对机构形象的塑造、服务品质的提升等带来的长远价值;作为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的企业,要善于提供多样化的产品,以满足不同养老机构和老年人的个性化需求,在此基础上,合理确定产品利润,让养老机构用得起、喜欢用,成为合作共赢的利益共同体。

  当然,从智慧养老中受益最多的应该是老年人,他们能切实体验到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的提升。比如在福州市的一些养老服务中心,老人们通过智能健康一体机免费体检,设备自动生成血糖、血脂、胆固醇等健康检测报告。在智慧长者食堂,老人们刷脸就可以支付点餐,避免了忘带手机的尴尬。在日间照料中心,老人不用带钥匙,刷脸可进房间,床上铺着“智慧床垫”,可以24小时监测老人呼吸、心跳等生命体征,一旦老人突发疾病,床垫立即自动报警,护理人员第一时间赶到老人身边。这些高科技设备的应用,给老人带来了乐趣和方便,也为养老机构减少了用工成本,提升了服务的精准度和服务效率。

  做企业,做的就是趋势。科技,正在逐步融入经济社会生活的全领域。养老行业也是一样。传统的养老服务,满足的是基本的、共性化的需求,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养老服务,能够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这恰恰是智能化的强项之所在。养老行业是一个巨大的蓝海,各地也都在探索实践中,有的已经开始尝到了科技赋能的甜头。市场足够大,蓝海在呼唤,如何走好具有无锡特色的智慧养老高质量发展之路,值得期待。

  (作者单位:无锡市民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