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热闻

溪南新村封控期内暖心事不少

解封当晚,老两口写了一封感谢信

  滨湖区河埒街道溪南新村36号301室,是同为78岁的尤泉芬和老伴宋镇荣的家,老两口在这住了足足36年。在小区解除封控的当夜,他们选择了最传统的方式——写一封信,表达对街道和社区的感激之情。

  “服务周到暖人心,封控期间,虽然暂时失去了‘自由’,但社区不分昼夜、不辞劳苦,每天上门做核酸,运垃圾,送餐物。在解封时刻,向所有的社区工作人员道一声,你们辛苦了……”信很长,足足有一页纸,尤泉芬老人还给这封信加了标题——《我的心声》。除了感谢信,老两口还将一面写有“尽职尽责抗疫情、热情周到暖民心”的锦旗送到了当地社区(如图)。

  时间回到3月30日晚上。因疫情防控需要,当晚10点,溪南1270户2700多位居民接到通知,小区进入为期14天的封控管理。

  为了保障居民的正常生活,河埒街道和稻香社区连夜成立了一支由社区人员、志愿者等84人组成的服务专班,24小时呼应封控区内居民的生活需求。物资配送、核酸检测是封控小区最为关键的两项工作,物资配送工作则呈现多样、个性的复杂需求。溪南是老新村,60岁以上老人有近一半,没智能手机,子女不能来,封控期间,老人的需求比一般居民多得多。除了提供防疫物资外,物资保障组每天要准备一千多份的食材保供,而对于居民购药、代取快递等特殊需求,也要及时解决。

  事情多,人手紧。服务既要热心,也讲方法。14天内,各班组统筹部署,密切协作,84人严格执行封控小区、隔离酒店之间“两点一线”的生活,虽然是12小时一班,但大部分人班上时间要远超12小时。为了更精准的掌握封控情况并提供更精准的服务,服务专班在原来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基础上,每个封控点位又单独建立了工作群,点位长时刻紧盯微信群,保证居民有需求,第一时间有呼应,第一时间能交办。“76-201老人需要代买高血压药、73-201突然跳闸……”,“收到,马上安排;药品已经在送来的路上了……”热情呼应、分工有序,封控期间,每天上演着很多的感人故事。

  居民之间也互帮互助,没智能手机的老人有需求,对着对门喊一嗓子,自己的要求马上也发到群里了。尤泉芬的老伴腿脚不好,送水、送菜、送药的需求多,但每件都能在第一时间得到满足。溪北新村居民小王的妻子在上海工作,怀有身孕,预产期在4月10日左右,原计划3月底赶往上海陪产,突然被封控无法离开后,他坐立不安。在接到小王的需求后,当地街道主动向上级指挥部报备,经过多轮沟通联系,小王在4月6日由警车护送至高速口,“点对点”前往上海。上周,小王爱人顺利生产,他和街道联系并让人代送了“防疫无小事,关怀有大爱”的锦旗表达感谢。

  4月14日零点,溪南新村正式解除封控。封控期间,社区的点滴付出,居民都看在眼里,在解封之后,居民们也在用实际行动给予呼应。

  14日解封一大早,社区举行全员核酸检测,家住溪南73号402室的秦金娣在现场当起了志愿者。

  在解封前一天夜里,秦金娣和很多居民都久久无法入睡,她在群内留言——“小区解封了,很感动,为政府的工作效率点赞,为社区的周到服务点赞,为生活在安定、温暖的国家点赞!”

  这一周,到社区报名做志愿者的,还有居民吉祖华、许伟平、华志勤……在稻香社区办事大厅,经常会有居民留言,“疫情防控上社区有什么需要居民支持的,早点发通知啊。”

  “你就是王书记,终于见到你了。”解封后的这几天,在社区巡逻的稻香社区党工委副书记王慕洁经常会碰到封控群里的“熟人”,突然在路上相见,彼此多了一种亲近感。

  (邵旭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