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梦佳
“金融活水”正源源不断汇入“太湖湾”。2021年,无锡新募股权投资基金104支,募集规模1160.61亿元,列全国第一;新募集基金规模同比增长1159.3%,增速位列全国第一。两项“第一”,将使无锡创新之力迸发涌流,为集成电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带来强劲动力。
千亿“活水”如何引来?市级国有创投平台无锡市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锡创投)贡献了其中大部分融资规模,其答卷是这样书写的:以改革之火激发活力,点燃城市创新引擎。
改革赋能,一批重量级基金、项目相继落地
翻开“成长记录”,锡创投在深化改革的道路上一直“马不停蹄”,不断整合业务资源、完善创投体系、加快探索市场化体制机制改革为企业发展带来蓬勃生机、不竭动力。锡创投董事长华晓峰介绍,“去年公司内部孵化了4家以核心团队持股65%的市场化管理公司,并完成收购一村资本。同时,在集团层面建立起项目跟投机制、市场化薪酬体系,收入与业绩增量紧密相关,激励与约束并行。”
737.5亿元中国国有企业结构调整基金二期、100亿元国联闻泰5G通讯和半导体产业基金两个“重量级选手”落地,使无锡成为全国唯一拥有2支百亿级别新募集基金的城市;15亿元的市级天使投资引导基金助初创企业迈过“死亡谷”;参与培育了新洁能、时代天使、中捷精工等100多家上市企业……在锡创投的持续努力下,一个颇具影响力的股权投资基金生态圈即将成型。
对标深创投,锡创投正致力于以金融资本深度联接创业孵化和产业升级,逐步成长为行业领路者、创业守护者和产业赋能者。
告别“大锅饭”,市场化机制激发活力
2021年7月1日,致源、新创、启源、和合4家市场化管理公司同时启动,它们采用一种新颖的业务合作模式——锡创投持股市场化管理公司35%,并在新设市场化基金时,作为基石投资者参与不超过30%的基金份额。
“与原来集团100%出资不同,这种模式使我们告别‘大锅饭’,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把团队利益与公司经营紧紧地捆绑在了一起。”既背靠国资的资源、资金,又充分市场化,新创公司负责人沈广平谈起混改半年来的变化颇有些感慨。“与以往相比,团队享受了相对自主的决策权,寻找好项目的主观能动性更强了,同时也会积极探索对外募资,主动吸引社会资本,以便扩大融资规模。”
与集团业务错位发展,新创设立和管理的基金呈现小规模、专业化、系统化的特点。“这样的基金更容易与集团资源、相关上市公司形成协同效应,便于投后管理和后续资本运作。有的项目匹配到合适的资源后,估值迅速上涨。”
资源集聚,本土创投品牌越擦越亮
“管理基金规模偏小,缺乏头部基金管理机构;高层次专业人才不足;本地基金参与上市公司增发比例较低,并购基金和上市公司定增基金较少。”一份去年9月由市地方金融监管局撰写的《无锡市私募基金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中指出,我市私募基金发展迅速,但同时也存在缺乏本土“龙头”机构的尴尬。
持续改革奋进,让锡创投在我市的“龙头”地位逐渐凸显,产业资源不断集聚,城市创投品牌越擦越亮。锡创投目前基金总规模超1600亿元,旗下已汇集金投资本、国联产投、国联资本、华莱坞私募、一村资本等多个全资或控股的管理公司,是集种子、天使、创业、股权、并购基金为一体的国有创投机构。聚焦生物医药、集成电路、双碳节能、先进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司目前自主管理基金累计投资企业超450家,投资总额近400亿元。
破旧立新,改革从来不是和风细雨。“原有高管全员重新竞聘上岗。”即将到来的新一轮改革举动,更凸显了锡创投改革的力度和决心。4月26日,锡创投全球招聘、全球招募正式启动,意在吸纳、储备高层次人才,吸引头部机构与本土品牌合作,补足另一块“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