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太湖周刊

新一卷“香樟文丛”出版

为无锡代言,为时代放歌

  香樟,无锡的市树。“香樟文丛”,无锡市作家协会的文学品牌。新世纪以来,以市树为名,“香樟文丛”全面展示着无锡地区优秀作家的代表性作品,用文字为城市代言,为时代放歌。两年一卷,一卷六部,“香樟文丛”硕果累累。在第27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时,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香樟文丛·2020卷”在无锡亮相。陆永基的散文集《无锡景》、姚琦的小说集《北碑》、陆文勤的散文集《拥山河入怀》、陈锡生的小说集《搜缸记》、刘晖的小说集《隐痛》、非斐的诗集《江南俚语》,六部作品,如六把“钥匙”,打开城市之门、窥见时代精神。

  写不完的家乡景

  作家写作,离不开脚下的土地,土地孕育了作家,也成为作家的创作源泉和反哺对象。这点,陆永基的《无锡景》表现得尤为突出。“都知道《无锡景》是最著名的苏南小调。”陆永基只是想写写他所知道的无锡,长长短短地写了不少,但当这批作品要结册出版,给书起名的时候,他有些为难了。并非是要借名曲之名,陆永基反复斟酌,觉得“景”是最适合无锡的。其实,不管是王美玉1934年唱的改良版《无锡景》,还是陆永基以“无锡景”之名,写自己眼中无锡景,那都是他们对无锡说的最美情话。

  在陆永基的文字里,无锡可亲可感。“那时候龙光塔是可以爬上去的……到了最顶层,趴在栏杆边,你就可以看到整个无锡了。”“‘空早头’是无锡对‘早晨’特有的说法。我听过各种各样的方言,如无锡那样将早晨说成‘空早头’的则真是绝无仅有。”“如果要论文化底蕴,学前街无疑是无锡城里最有根基也最有实证的一条街了。”“说无锡而不提瞎子阿炳,就像说美利坚不提华盛顿、说法兰西不提拿破仑一样。”无锡老街、无锡名人、无锡美景、无锡美食、无锡民俗、无锡闲话……陆永基有写不完的无锡景、诉不完的家乡情。

  让笔触伸得更广

  “香樟文丛”如四季常青、香气四溢的香樟,用绵绵书香浸润城市,将人与城的故事娓娓道来。姚琦生在江南,儿时便梦想建一座属于自己的园林。这个萦绕在他脑海中的童年旧梦引领着他的创作。他尝试着把江南私家园林的布局、结构、意境等种种造园因素引入小说,四十多年来,他用文字构建起一座座属于自己的“园林”,《北碑》就是其一。姚琦有时也搞不明白,他是在写小说,还是在回忆童年旧事,“因为很多时候我不在外边,始终活跃在我的‘园’中。”已过古稀之年的姚琦,仍在用小说造“园”,伴着那清风明月。

  写作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无锡作家正将他们的笔触伸得更广、更远。从江阴大地写起,在天山脚下拥抱诗和远方,聆听属于新疆的声音,看黄河黄山、看延安的月亮,徒步麻黄梁,在川藏线上欢脱如兔……陆文勤将她一路走来的文字化作《拥山河入怀》,才发现“我是如此深情地爱着我脚下的土地”。还有陈锡生的《搜缸记》,写知青生活、制壶贩陶,有着丰富的底蕴、浓郁的特色和温暖的情怀。刘晖的《隐痛》用身体的病痛,关照个体和世界的关系。非斐的《江南俚语》打捞起江南大地上的生活点滴,记录下人间况味。

  良好的文学生态

  以工商业闻名的无锡,地域文学传统同样深厚强劲,传承有序。在无锡市委宣传部、无锡市文联的大力支持下,作为无锡作家文学作品系列创作出版工程,“香樟文丛”每两年出版一卷,对培养、扶持无锡作家,繁荣发展无锡文学事业,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无锡市作协主席黑陶告诉记者,经过严格的评审程序,“香樟文丛·2020卷”最终评出了六部入选作品,文体涵盖小说、散文和诗歌,入选作家包括老中青三代,这很好地说明了拥有深厚传统的无锡,在当代依然具有良好的文学文化生态,展示了无锡作家持续的创作热情和强劲的写作力,从一个侧面,呈现了近年来无锡文学的丰硕成就。

  以出精品为原则,“香樟文丛”的品牌影响力也越来越大。黑陶希望实力雄厚的无锡作家们以此为契机,用手中的笔,不务虚名,甘于寂寞,写出既有本土根基,又具世界眼光的作品,用作品来回应我们所处的生活和时代。据悉,目前,“香樟文丛·2022卷”正在筹划中。(张月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