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要闻

为打造“世界级湖区”筑牢生态基底

15年“治太”迸发城市新活力

  □本报记者 陈菁菁

  五月的太湖,烟波浩渺,鸢飞鱼跃。昨从市生态环境局获悉,今年1—4月,太湖无锡水域水质持续改善,总磷0.051毫克/升、总氮1.51毫克/升,分别比全太湖低8.9%和13.2%,主要水质指标明显优于全太湖,13条主要入湖河流水质全部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尽管湖体水质根本性好转的拐点尚未到来,但多年的努力已见成效。如今,漫步在太湖岸边,映入眼帘的不止万顷碧波,还有鸟语花香的生态湿地,以及正在崛起的一座座科创新城。15年治太之路,以绿色为底,正迸发出无锡这座城市的新活力。

  加速推进!

  百亿工程按下建设“快进键”

  眼下,太湖安全度夏和防汛工作已进入一年中的关键期。往年,处于下风口的太湖西岸,夏季风一吹就成了蓝藻聚集地。然而,当记者来到位于宜兴丁蜀镇定跨港蓝藻打捞点时,却看不到蓝藻打捞工人忙碌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绵延几公里、长势茂盛的芦苇荡。相关人员介绍,湖滨生态湿地带不仅能“消化”蓝藻,还能保滩固堤、净化水质,构建起太湖岸基生态屏障。据悉,太湖清淤湿地带一期工程目前已经完工,后续工程正在有序开展中,计划生态清淤5平方公里,清淤量达125万立方米,建设湿地带约852亩。

  疫情并没有阻止无锡治太的脚步,今年投资超百亿元的189项重点治太工程已按下建设“快进键”。以清淤为例,太湖无锡水域需实施清淤的中度污染以上底泥量高达3900万立方米,其中须在“十四五”期间清除的重度污染底泥就有1800万立方米。不等不靠,看准了立即实施!咬定150万立方米年度清淤目标,我市已先期实施了一批应急清淤工程,其中贡湖湾、梅梁湾应急清淤任务5月底前就将完成。

  无锡的清淤量占全省70%,蓝藻打捞量更是占全省90%。这几天,在许仙港蓝藻打捞点,藻水分离站各项设备正在运转,工作人员在操作平台上进行辅助作业。距离藻水分离站数百米外,控藻深井设备已进入“备战状态”。遇有区域内蓝藻较多时,控藻深井设备能就地快速“灭藻”,防止蓝藻大面积繁殖。市水利局相关人员介绍,为提升应急处置效能,今年以来我市已实施梅梁湖蓝藻离岸防控、宜兴离岸水域蓝藻围隔等工程,增设13公里挡藻围隔和3口加压控藻井,新建小径港藻水分离站,购置蓝藻打捞处置船舶15艘,提前将“四早”要求落细落实落到位。

  覆盖更广!

  太湖沿岸共享“生态绿肺”

  应急防控一着不让,长效治理有力有序。“远离,就是对太湖最好的保护。”市生态环境局太湖处处长罗清吉介绍,近年来,无锡累计关停取缔污染企业10591家。沿太湖500米范围内,全面开展退耕、退渔、退居,建设生态防护林和生态绿地,帮助太湖自我恢复。

  目前,我市已累计修复28个省级重点湿地工程,修复面积达5.1万亩,湿地保护修复覆盖全市域。驱车行驶在太湖大堤上,尚贤河湿地公园、蠡湖国家湿地公园、长广溪湿地公园等一一从眼前掠过,靓丽的岸线风光令游人们心旷神怡,满目的绿色让“无锡绿肺”名副其实。

  贡湖湾水面与太湖直接相连,是太湖伸向内陆的一个呈布袋状的湾口湖泊,其水质也是太湖水的“晴雨表”。来到贡湖湾湿地公园,湖水波光潋滟,处处皆可入画。然而10年前,这里还只是165个大大小小的鱼塘和几个蓝藻堆放点,水质为劣Ⅴ类,底泥黑臭。经过5年的湿地生态重建恢复期、5年的湿地生态平衡维护期,贡湖湾迎来“蝶变”:浅水区水清见底,深水区透明度可达2米以上,水生植物覆盖率超过35%,成为太湖无锡水域的一道绿色屏障,也是市民运动休憩的城市风景。

  生态好不好,鸟儿说了算。前不久,本地观鸟达人苏涛在新吴区新安的大溪港湿地外太湖观测到了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黄嘴白鹭。(下转第2版)

  15年“治太”迸发城市新活力

  (上接第1版)事实上,这两年无锡鸟类记录一次次被刷新。据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的最新调查成果,无锡目前共记录到鸟类235种。“我们在日常巡湖中发现,野鸭、 、白鹭等明显多了。”罗清吉说,白鹭被称为“环境检测师”,只有水质环境好的地方才会有。“而现在的太湖边上,随时都能看到它们的身影。”

  走向深入!

  让每寸土地都产出“绿色GDP”

  打捞湖面蓝藻、实施生态清淤、关停污染企业……随着太湖治理的深入推进,治理难度越来越大,水质改善边际效应愈发凸显。治理工作也从太湖沿岸延伸到了河道支浜,从城镇污水延伸到了农业农村污染治理。

  滆湖位于太湖上游,其水质影响到多条入湖河道。当前,滆湖沿线官林、高塍、和桥三镇正在加快推进水产养殖污染整治,全面实施3.15万亩池塘生态化改造。走进宜兴的鹏鹞生态园,1500多亩的池塘不久前刚投下蟹苗。不同以往的是,经过生态化改造后的池塘,采用“三池两坝”治理模式实现了养殖尾水循环利用,不但美化环境、减少水体污染,改善滆湖水质,还促进了农民增收。

  保水质、还碧水,湖岸边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也迈得更为快捷。近年来,我市加快培育集成电路、物联网、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大力推动企业“智改数转绿提”,优化调整化工、印染等产业布局,着力让每一寸土地产出的都是高质高效、低排低污的“绿色GDP”。目前,我市太湖一级保护区已完成12家化工企业搬迁,今年剩余2家化工企业也将完成搬迁,“无化区”目标的实现指日可待。

  如今的太湖湾地区,拥有无锡90%的省部级科研院所、90%以上的生态旅游资源、70%的高层次人才、60%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和34.3%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太湖湾科创城、蠡湖未来城、宛山湖生态科技城……依托优越的生态环境,一座“未来之城”正在重塑生长新格局,也让无锡人拥有了喊出打造“世界级湖区”的底气。

  砥砺攻坚、久久为功,15年坚守初心如磐。从眼前抓起、从实处做起,迎着难啃的“硬骨头”奋力而上,实现太湖安全度夏,助力太湖长治久安,无锡人珍视的“明珠”必将越擦越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