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独特的文化符号。今天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为“博物馆的力量”。从近年来不断变化的主题可以窥见,随着科技与社会的交融,体现着一座城市的文化“储备”和文明程度的博物馆,越来越需要走出“围墙”,作为连接历史、未来的文化“中枢”,引领思想和推动社会进步,使博物馆成为讲述“无锡故事”、彰显城市文化气度的重要场景。
当今世界,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一座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标识。优雅的空间、精美的藏品、严格的观展规矩……在众人眼中“高大上”的博物馆,在当下却依然与普通人隔着一堵无形的墙。一方面,许多市民还没有养成进博物馆的习惯,另一方面,博物馆“养在深闺”的传统形象很难让人亲近。如何更多地让博物馆的藏品走出“围墙”,真正走到公众身边,是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必须要答好的一道题目。
作为城市的公共文化客厅,博物馆承载着城市的历史与记忆。推动博物馆走出围墙、破圈融合,是适应新的社会生活方式的需要。互联网等新技术对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圈层化社交、碎片化阅读、视觉化沟通正在构成新的互动和传播规律。博物馆要获得新的生命力,需要主动出击,向商场、医院、学校、社区等公共空间和生活空间延伸,运用更多的科技呈现手段,办好“无边界博物馆”,更好地发挥公共属性和服务属性,放大城市传统和文化的感染力,使博物馆的“外墙”无限延伸,让更多市民感知到博物馆的文化魅力。
博物馆走出“围墙”,是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路径。无锡有五十多家大大小小的博物馆,其中无锡博物院、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无锡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无锡中国泥人博物馆、阖闾城遗址博物馆、无锡窑群遗址博物馆等都极具特色,在国内外享有一定声誉。如果把这些博物馆的资源通过各种策展活动、跨界融合活动“延伸”到地铁、机场、商场、公园等城市公共空间,哪怕是一个展示角落,都能构成一种传播城市文化的创新平台。
博物馆走出“围墙”,也是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的题中之义。今年2月,无锡提出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并出台“行动计划”,其中的八大工程、24个具体项目都对文化繁荣、加强文化服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建设“无边界博物馆”,在大街小巷时不时能邂逅有意义、有意思的迷你博物馆,则是提升市民素质、体现城市文明形象的友好表达。
博物馆走出“围墙”,国内外有不少成功案例。如广东省博物馆与广州地铁公司合作,在地铁枢纽车站举办“海上丝绸之路”主题展览,让市民在日常出行的过程中也能近距离感受博物馆的温度。首期展览的三个月时间里,吸引的观众高达294万人次。无锡也不乏有益的尝试,无锡博物院去年推出“倪迂之境”研学旅行课,选择元四家之一的倪瓒设计课程,用AR课程解析《苔痕树影图》画面,再让参与者临摹其构图和笔墨。最近,无锡最有人气的网红消费地南长街开出了一家泥人博物馆,这里除了泥人,还有“泥人咖啡”、泥人文创产品等。
无锡的硬实力有目共睹,但软实力的提升则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改变重“实”轻“软”、软实力建设滞后的现状,擦亮博物馆这张名片是个突破口。期待更多的博物馆“跨界破圈”,让公众走进博物馆,让博物馆走进公众,让历史和未来在街头的某个拐角相遇,碰撞出城市文化的灿烂火花,为我们的城市增添一抹别样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