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的风,从湖上吹来,那山,那水,那一湾美景和一地文明,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作为无锡滨湖地域范围内第一次文献大汇集,也是全国首个区级文库,《滨湖文库》的编纂出版令世人瞩目。编者们努力“打捞”历史,将收录的106部、162册文献,汇集成21册,浓缩了1949年前现滨湖行政区域内的人文地理、风土人情。文库犹如一块琥珀,封存着历史前行的密码。近日,《滨湖文库》编纂座谈会召开,围绕文库的解读开始了。
■湖湾文化 灿烂多元
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地处城乡过渡地带的滨湖区域,是作为无锡城市核心区的外围而存在的。用滨湖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周蓓蓓的话说,这是一块似城非城、似农非农之地,缺失独立的文化系统。随着这块土地环湖带状的文化地理形态逐渐确立,地方政府日益关注到保护和传承地方文脉的重要性。2020年底,《滨湖文库》编撰工程启动,对这一山水湖湾的文化积淀进行抢救、搜集、总结、梳理与彰显。《滨湖文库》主编钱江告诉记者,晚清以降,滨湖区域的文化价值才开始显现,突出和彰显作为风景名胜地、工商孕育地、教育先行地、人文荟萃地的区域文化特色。随之,多种形式的文献逐渐厚积,滨湖的历史丰满起来。
“滨湖文化的特色是既古老又现代。”原江大教授陈文源解释,这表现在原始社会就有先人在滨湖生息繁衍,但滨湖建区只有20年。20世纪以来,滨湖文化的特色在于工商、教育和旅游。无锡博物院典藏部副主任阎智海惊叹于《滨湖文库》收录的文献之丰富而多元,涵盖了宋代以来滨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尤其是近代文献占比很大,反映了滨湖地区在近代快速发展的历程。无锡市方志年鉴学会会长郁有满感叹,作为资料性汇编,《滨湖文库》就是一座宝库,包罗万象,有些小文也可以挖掘出大价值。
■稀见文献 惊喜频现
《滨湖文库》的文献提供者除了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无锡市图书馆、常州市图书馆、北师大图书馆等单位,更有55位个人。《滨湖文库》也因此更多地收录了稀见的、从未刊刻或再版的图书:清朝马迹山人陈玉璂撰写的《农具记》,包含祖先使用的66种工具的模样,具体而生动;晚清河埒口人孙毓修撰写的《中国雕板源流考》,再现近代印刷术出现以前文字载体的流变,堪称经典;王颖锐撰写的《问源草庐十六景题咏》描绘了250年前五里湖畔管社山山水实景,诗意无限……
文库是打开时光大门的“钥匙”。江大人文学院副院长于书娟阅读《滨湖文库》后惊喜地发现,《鼋渚导游录》中,有美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杜威签名的一段话,盛赞蠡园是自然与人工的完美结合。江大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汪春劼对《滨湖文库》中1872年木活字本《重建扬名大桥征信录》印象深刻,文献中记载了这座大桥公益众筹的每一项开支、每一笔捐款,见证了早期的征信机制,蕴含着淳朴的民风。原江大人文学院副教授刘桂秋认为,《滨湖文库》是对《无锡文库》的一个承继和补充,特别是对《滨湖清代朱卷汇存》《滨湖人物讣告汇存》《滨湖民间笔据汇存》等民间文献、民间乡土资料的收录,新颖独到。
■现代传播 加强利用
编纂文库的目的和意义,更在于传播与利用。《滨湖文库》的一大特色,就是运用了数字化技术,通过扫描随书所附的二维码,即可实现跨时空阅读。无锡市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副主任朱刚希望《滨湖文库》能做成开放式数据库,实现一站式全文检索,并可向数据库内添加文献。广陵书社副总编孙叶锋认为,除了数字化传播,《滨湖文库》亦收入了地图、照片、电影、工程设计图纸等近现代文献,独具匠心与创新性。无锡市档案史志馆开发利用部部长江剑萍介绍,《滨湖文库》中收录了该馆两件珍档,分别是华盖设计事务所绘《荣氏事业设计图》和馆藏纪录片《无锡景》,是档案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历史价值的有效体现。
《滨湖文库》的出版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起点。滨湖区档案史志馆馆长李素华说,文库为后续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素材,也唤醒了人们对档案留存的重视。滨湖区政协文史委主任薛华希望继续征集、挖掘相关资料,同时进行研究整理,既出研究成果,又进行通俗化转换。文史专家汤可可表示,《滨湖文库》或将再出续编,在此基础上,可以而且应当更好地推动乡邦文献的传播和传承。专家学者们指出,要努力挖掘文库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让文库用起来,让文献“活”起来。
(张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