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太湖周刊

心之碑

  □陈 玉

  去年五月,我前往风景秀丽的广西桂林,看望阔别多年的叔叔。叔叔是新四军老战士,已95岁高龄。这次探望,我还想当面求证一件事:在家乡的革命烈士陵园中,怎么会出现叔叔的名字?“有这样的事吗?”叔叔淡然一笑,接着就岔开了话题:“你来得正好,明天带你到全州瞻仰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

  位于桂林市全州县境内的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布局新颖,展陈既有历史文物、文献、图片资料等,又有大型雕塑、绘画、场景模拟和声光影像等,具有撼人心魄的强大感染力,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红色研学等活动的主阵地。纪念馆周围的青松翠柏,顺着山势起伏,郁郁葱葱;百面红旗,迎风招展,瞻仰人群络绎不绝。这阵阵松涛,猎猎红旗,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当年红军血战湘江的惨烈故事。湘江战役,八万多红军折损大半。谁能告诉我,这山坡洼地、湘江滩头,曾埋下多少红军战士的忠骨?他们的姓名至今还有多少仍无人知晓?

  瞻仰纪念馆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革命战争,最能使英雄的生命绽放异彩。我曾经采访过被称为“活烈士”的战斗英雄韩成山,他是山东省沂南县人,原是华东野战军中一名副班长。1947年4月26日,韩成山所在七连奉命到黄崖山阻击敌74师一个兵团的进攻。经过浴血奋战,七连打退敌人七八次进攻。最后,执行断后任务的一排接到撤出战斗命令时,已陷入敌人的重重包围。韩成山和排长朱际昌等六人决然跳崖就义。孟良崮战役胜利后,韩成山所在的七连被授予“英雄连”称号。部队在沂水县隆重举行追悼大会,沉痛悼念在黄崖山阻击战中光荣牺牲的烈士,其中就包括韩成山。后来,韩成山的名字也被刻上了孟良崮烈士陵园的石壁。其实,韩成山没有死。他跳崖后,坠落在一棵树的树冠上,又从树上跌下,摔断了右腿和右手拇指。第二天,当地一名姓石的大爷发现了他,迅速将他背到一个大石洞里藏起来,并为他疗伤。在老人和当地老乡的精心照料下,韩成山先后转移了四处藏身地,基本康复后返回家乡。韩成山多次写信联系原部队,却因部队转战频繁,人事更迭,始终未能如愿。直到1977年,当年参加过黄崖山战役的机枪班班长刘楹厚在寻访战斗旧址时,偶然得知韩成山还活着,才把这位在家乡隐居30年的战斗英雄“挖”了出来。提起石壁上的烈士名单,韩成山说,我愿意同牺牲的战友们在一起,比起他们,我算不了什么,只是幸运地替他们活着。

  从战争岁月到和平年代,还有一些功勋卓著的英雄,默默地为民造福,表现出“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崇高境界,彰显出最纯洁、最无私、最壮丽的精神操守。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的英模人物,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老党员张富清在解放战争中曾立特等功一次、一等功三次、二等功一次,两次获“战斗英雄”称号,1955年转业到湖北最艰苦的山区工作。60多年来,他从未向别人提及此事,连家人也不知道,如果不是退役军人信息采集时的发现,他的英雄事迹也许会被尘封到永远。

  另一位老英雄柴云振的故事更具传奇色彩。他曾任志愿军十五军四十五师一三四团八连七班班长。1951年5月,在朝鲜朴达峰战役中,柴云振带领战友攻克三个敌占山头,歼敌二百余名,击毙一名敌军指挥官,捣毁敌指挥所一个。战斗结束后,志愿军总政治部授予柴云振特等功臣、一级战斗英雄光荣称号。在他“不上英雄榜,就涂烈士碑”的英雄精神感召下,志愿军中相继出现了黄继光、邱少云等著名英雄。但是,柴云振失踪了。志愿军总部发给柴云振的英雄勋章无人领取,朝鲜军事博物馆的展厅里挂起了他的“遗像”。志愿军回国后,部队一直在寻找柴云振。1984年,终于在四川省岳池县找到了老英雄。原来,朴达峰战役中柴云振身负重伤,住院一年后,他以一个普通战士的身份退役了。人们这才发现,几十年来,带领乡亲们埋头苦干,建设新农村的老柴,竟是一位大英雄。

  从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返回桂林途中,我与叔叔又扯起他的名字出现在烈士名单中的话题。叔叔沉思良久说,1946年4月,我参加四平保卫战,我军伤亡惨重。与我一起参军的同乡战友都阵亡了,纪念碑上应该有他们的名字。至于我的名字,可能是同名同姓吧。叔叔告诉我,不要以为战争年代才能出英雄,英雄一直就在人民中间。成为英雄前,他们也是普通人。伟大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敬仰英雄的民族,才是伟大的民族。在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征途中,行行出英雄。他们用平凡的劳动赢取金杯,在奋斗的事业里创造业绩,在艰险的境遇中铸就荣光。他们的名字,历史不会忘记,共和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他们的精神,光辉永存,会在人民心中筑起永恒的英雄纪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