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建波
就无锡来说,应营造更加友好的社会氛围,推出更多有温度的政策、人性化的服务,让老年人摆脱数字化的困扰,共享数字无锡建设的成果。
最近,读到一个故事,最初觉得好笑,过后却怎么也笑不出来。这是一个生活缴费平台的客服与一位老人的对话:客服在电话里指导老人如何用手机缴费,“现在请您返回到桌面”,电话那头沉默了一阵,隐隐约约传来老人走动的声音,接着,就听老人说“我到桌子边上了,然后呢”?此情此景,让人不胜感慨,它折射的是老年人在面对数字鸿沟时的无助与无奈。
数字化、智能化确实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也在无形之中让老年群体的日常生活变得“复杂”了。疫情防控期间,为了保障大家的安全,我市规定进出公共场所必须要扫“门铃码”。这对于年轻人来说,根本就不是问题;但对于那些没有智能手机或者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来说,却是一道挡在眼前的现实难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相关部门与“门铃码”的开发者紧密合作,推出了“个人门铃码”,通过“反向扫码”破解老年人的“扫码”难题。也就是说,能用智能手机的人可以直接扫“门铃码”,即“我扫你”;没有或者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人,可以把“个人门铃码”打印出来,随身携带,供进出场所“反向扫码”用,即“你扫我”。
把“我扫你”变为“你扫我”,表面上看,只是多了一种扫码方式,看似简单,其实并不简单。这不仅需要技术方面的调整,更是思维方式的改变。消弭数字鸿沟,就要多些“反向扫码”思维。
数字产品的开发者要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要尊重人、理解人,善于逆向思维、换位思考,能够考虑到不同人群的应用需求,开发不同功能的产品,增加产品的适用性和选择性,使大家都能各取所需,顺畅地使用各种数字产品。其中,要特别关注和照顾的是老年人群。据统计,截至去年底,我市60岁以上的老年常住人口已经达到了147.38万,占全市常住人口的比例的20%左右。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也是数字化程度较低的一个群体,建设数字无锡,绝不能把他们落下。要借鉴“反向扫码”的经验,督促开发者尽快对数字产品进行适老化设计和改造,助力老年人跨过数字鸿沟。
数字产品本身也要设计制造得简单好用。有个老人调侃自己说,年轻人是数字化的“原住民”,中年人是数字化的“移民”,老年人则是数字化的“难民”。老人之所以会有这种感受,客观上是由于年龄大了,接受新生事物比较慢;此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很多数字产品功能繁杂、操作麻烦,不好用。比如,开个智能电视有的需要两个遥控器,打个服务电话需要1、2、3、4、5选个不停,不要说老年人,就是年轻人有时也不一定操作得了。所以,数字产品一定要精简各种不必要的功能,必要功能也要不断优化集成,力求简单好用。譬如,智能电视能否设一个一键开机按钮?公共服务平台能否设一个一键接通人工服务按键?“反向扫码”的经验也证明:越简单的东西越容易掌握,越简单的东西越容易推广,对于老年人更是如此。
消弭数字鸿沟,技术问题要解决,人文关怀也不可或缺。2020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明确要求全社会都要关心、关爱老年人,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智能生活。而且针对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遇到的种种“痛点”“难点”,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软件与设备是冷的,但人心是热的。就无锡来说,应营造更加友好的社会氛围,推出更多有温度的政策、人性化的服务,让老年人摆脱数字化的困扰,共享数字无锡建设的成果。
(作者系无锡市委党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