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纵横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 明确核酸检测重点

低风险地区、低风险人群及长期居家人群不必频繁核酸检测

  查验核酸证明是否会成为各地的一种常态?怎样解决核酸检测排队长、结果出具慢等问题?如何通过加强监管,保证核酸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9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对社会关切热点做出集中回应。

  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一级巡视员贺青华表示,低风险地区、低风险人群以及长期居家人群,没有必要进行频繁的核酸检测。核酸检测的重点应该放在高风险人群、高风险岗位工作人员以及有疫情的地区。

  “聚集性疫情发生以后,要根据疫情防控的需要,科学制定核酸检测策略,划定核酸检测的范围和频次,避免盲目扩大开展全员核酸检测的范围。”贺青华表示,将受检的人员按照风险等级由高到低依次开展核酸检测。

  据介绍,封控区24小时内完成首次全员核酸检测,管控区48小时内完成首次全员核酸检测。中、高风险地区和封控区、管控区人员不得外出,疫情发生地的低风险地区和防范区确需出行的,需要持48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郭燕红介绍,为提高核酸检测便民性,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第一,合理设置核酸检测点。采样点要进行网格化布局,指导地方根据人口数量、人口分布、地缘交通等因素来科学规划采样点布局。

  第二,及时公布采样点信息。通过官方网站、客户端、微信公众号、公共服务小程序等多种形式,向社会公众及时公布采样点。

  第三,弹性安排采样时间。根据群众的时间需要弹性安排采样时间,比如针对上班、上学的人群,可以在早晨和下班以后傍晚的时间安排采样。

  第四,及时反馈和更新检测结果。检测机构完成检测以后,相关部门要及时将检测结果同步到健康码等平台,让公众能够尽快地查询到自己的检测结果。

  贺青华表示,疫情发生地应该根据当地的疫情形势和防控需要,依法、科学组织好核酸检测工作,明确核酸检测人群、区域范围和频次,做好宣传、组织和引导工作。贺青华表示,对于采取非法的、强制性措施的地区、单位和作出决定的个人,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将要求有关地方及时整改纠正。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所长许文波表示,活病毒、死病毒、完整病毒颗粒制备的灭活疫苗,都含有新冠病毒的核酸,可检出核酸阳性。环境样本检出核酸阳性不代表环境中一定有活病毒。

  许文波表示,如果环境样本中检出核酸阳性,可简单理解为有新冠病毒的核酸。但是否有活病毒,要进行很严格的研判。

  (新华社北京6月9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