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玲 文 / 宗晓东 摄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无锡作为一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宜居宜业生态之城,得益于自然的馈赠,更离不开人们对它的保护性开发与接力建设,今年是蠡湖综合整治启动20周年,蠡湖城正进入新一轮规划建设中。那在城市更新不断“加速跑”的当下,这一区域的规划设计中有哪些有趣的故事,城市设计中又关注了什么样的要素?近日,无锡市城乡规划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高级规划师孙志亮做客“锡报讲坛”,从蠡湖、西施庄、蠡堤等城市地标的新老照片对比中,讲述如何从环境整治、自然资源保护、文化建设等层面,展现无锡山水城市建设的个性和魅力。
解构文化 与历史对话
城市间的未来竞争实际上是特色的竞争、个性的竞争,个性、特色从何而来?孙志亮给出的答案是——文化。“城市更新、城市设计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保持城市的特色、个性,要将文化内容放入有形的载体中。”孙志亮说,城市设计是新与旧的结合,兼具传统风貌和时代精神,是文商旅的融合,要注入文化灵魂。
纵观无锡的文化内容,文字记载多,但有形载体少。在当年蠡湖新城建设时,建起了西施庄,它是东蠡湖中的人工岛屿,用36万立方米土方堆砌而成,命名源于范蠡、西施泛舟蠡湖的民间传说。紧扣范蠡西施这一历史人文的主线,庄上修建了春秋戏台、陶朱公馆、三祖堂议事厅、船舫、绣楼、夷光茶室等人文景点,再现了范蠡、西施当年隐居蠡湖的生活场景。同时,西施庄作为蠡湖的中景,丰富了蠡湖的景观层次。
与西施庄相呼应的是西蠡湖的渔父岛。相传吴越之战后,范蠡偕西施隐居蠡湖,在湖边养鱼耕作,期间写成了中国、也是世界第一部《养鱼经》,范蠡因此被民间尊称为渔父,渔父岛由此而得名。“原来在设计之初,国外的设计师给出的方案是鱼龙岛,我们否决了这个方案,从历史文化中找故事,才确定了这个地名。”西堤是连接渔父岛和“群蝶亮翅”景点的景观堤,以西施命名,是眺望西蠡湖的绝佳处。蠡堤是利用围湖造田时留下的堤岸改造而成,以范蠡之名命名。
整个蠡湖,通过设计将范蠡、西施的故事讲得彻底而生动。蠡湖梦风帆雕塑、水居苑、高攀龙纪念馆、水镜廊、石塘廊桥等地标的设计建设中,都在传达无锡的故事、蠡湖的故事……
尊重环境 为城市创造更大可能
城市更新、城市设计是一种温和、友好的提升。而实现友好的前提,是对环境、对在这座城市中生活的人的友好关照。蠡湖地区地处太湖风景区周边,在当年的规划设计中,就试图做到自然生态与城市有机结合,体现“山城互望、城湖交融、山水入城”的山水城市空间格局特色,真正实现“真山真水融入城、生态林地楔入城、沿河沿路绿绕城”。
比如在环湖路施工时,就最大程度实现着对环境的尊重,用独具匠心的设计,使环湖路成为名副其实的花园林荫路。“环湖路横断面设计的绿化面积超过道路总面积的50%。”孙志亮说,在更新设计过程中,坚持了几条原则:首先,是坚持路让树,为了保护原路旁的大香樟树,通过限制车速等措施,车行道宽度由设计规范的7.5米改为维持现状;其次,是因地制宜,双向道路不强求设计在一个标高上,既节约了大量土方,又使道路在竖向景观上产生更好的视觉效果;同时,为保护成片香樟和水杉林,道路中分带绿化出现了8-15米不等的宽度。
“现在行走蠡湖边,我们可以看到各种水鸟或飞翔或休憩,山、水、绿化与人构建了一派和谐共生的场景。”孙志亮说,蠡湖新城未来要打造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山水城市的典范和样板,打造经典之作。也就是说要实现“提到山水城市,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无锡蠡湖新城”这样的一种条件反射。在下一轮的建设中,必须运用整体性、系统性、连续性原则,把城市和山林、河湖、农田湿地及文化等统筹布局、整体规划建设,通过无锡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逐步实现。
城市主角 是人和他们的生活
由一系列形似太湖帆船型钢质构架和木栈道及百米高喷共同组成了一幅山水画卷,其背景为太湖山峦以及宽阔的蠡湖水面,寓意山水美景与现代气息相融,是集观赏功能与使用功能为一体的城市标志性景点。如果将景点只看作是产品,就可以复制,但如果将景点打造成作品,那就是艺术,它就有唯一性。
“当抚今追昔时,不光是缅怀过去的辉煌,更应一起向未来,不光是欣赏秀丽的湖光山色,更应多一份责任与担当。”在孙志亮看来,无锡风光秀美、人杰地灵,而城市规划的最终落脚点是以人为本,为民造福,把无锡的山水还给老百姓,让无锡成为宜居宜业的山水城市。当年,设计蠡湖岸线时就采用了很多新理念,比如,留下可供运动爱好者使用的跑道、自行车道;可供太极、轮滑、舞蹈等演出、比赛的场地。“城市设计是为人服务的,为人的生活服务,不能离开这种肌理。”那么,要如何扮靓蠡湖新城城市公共客厅形象,吸引、留住游客,打造有独特个性的旅游度假天堂?在孙志亮看来,要不断开拓视野,广泛收集国内外山水城市建设的成功案例和典范。同时,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梳理和细化轨道线网、快速路、主次干道、支路慢行系统等各类交通规划,处理好内部交通与对外交通的有机衔接,并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绿色交通及水上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