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太湖周刊

杨梅红了

  □吴仁山

  无锡农村开镰收割麦子的时候,漫山遍岭的杨梅便逐渐成熟了。这种热情似火的初夏果实,一时间也成为六月里无锡市民品尝最多的水果之一。

  无锡初夏的水果店可谓异彩纷呈。红扑扑的早桃走进市场,喜欢尝鲜的市民急吼吼咬上一口,甘甜爽脆。黄澄澄的枇杷熟了,胖乎乎的也很出彩,但价格较昂贵。黑红黑红的杨梅则堆成了小山,清甜的气息弥漫在空气中,令人感到舒心又开胃。不少店家在杨梅堆上覆盖带着露水的杨梅枝叶,好似为杨梅贴上了“新鲜”的标签,不失为一种诱人的营销手段。

  我从小就喜欢吃杨梅,并知道无锡杨梅栽种最多的地方在马山和大浮。这两个地方的杨梅不仅产量多,品相也好:色泽红润,肉厚核小,汁多味浓,酸甜适口。因此,每当我去市场买杨梅时,总是首先询问店家,杨梅是哪里出产的?若答马山或大浮,就会很爽快地买下,并火速送给家人们品尝。

  在初夏的水果中,杨梅可以说是比较特别的一种。它不像荔枝、龙眼和李子、杏子,有一层外壳(皮)保护。小时候,我曾多次仔细观察,瞧见杨梅上蠕动着白色的小虫,大人们说那些是果蝇的幼虫,虽然看起来有点恶心,但并不携带对人体有害的病菌。而且有专家认为,恰恰这样的杨梅是绿色无污染的。当然,如果感觉不能接受的,可以在吃之前用盐水浸泡十几分钟,将虫子“逼”出来。

  除了直接食用,杨梅在无锡民间还有一种很受追捧的吃法,就是制作杨梅酒。杨梅酒被很多人视作养生保健佳品,原因在于其具有散寒通络、活血化瘀、开胃消食、美容养颜的功效,可以治疗风湿类疾病等。

  小时候,常见大人买回杨梅后,往往只尝几颗,绝大部分被用来泡制杨梅酒了。记得我爷爷在世时,因长年劳累经常骨关节疼痛,每年初夏,他老人家就会泡制一瓶杨梅酒,在黄梅雨季犯病时,倒一小杯咂上几口止痛,然后挑起沉甸甸的泥担继续下田干活。

  当时,每逢6月杨梅季,我们村巷上的好多人家都会制作杨梅酒。首先准备好上好的无锡老白酒和细粒冰糖,将新鲜的杨梅放盐水里浸泡15分钟,洗净、晾干后,按一层杨梅一层冰糖的顺序码放入瓶中,倒入白酒,没过杨梅1-2厘米,密封置于阴凉处,一般1个多月就可以开瓶享用了。我家现在已不制作杨梅酒了,但早些年专门用来泡杨梅酒的两只口小腹大的东洋瓶还在,时常被邻居借去制作杨梅酒。

  过去,由于没有保鲜的容器,杨梅从枝头采摘下来后很快就蔫了,特别是天气炎热时,往往隔夜就发霉,只能弃之不食。如今,几乎家家户户有冰箱,杨梅可以冷藏保存好几天,着实令人欣喜。仔细想想,杨梅那种酸甜适度、入口回甘的滋味,不正像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