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要闻

工地“铁脚板”每日14公里筑起“防疫墙”

安全员变身防疫员,守牢大门

  本报讯 “中午12时到下午4时之间有多少外来人员进入工地?有没有同一项目不同工区人员进出不扫码情况?混凝土、材料运输车辆进出工地大门是否都严格消杀?”昨天下午4时30分,高浪路快速化改造02标防疫员申宝宝一天中第二次来到位于南湖大道的4号门,不厌其烦地询问门卫防疫情况,并把遇到的情况逐一记录下来(如图)。记者看到,他背后衣服已湿透,脸上的汗水沿着口罩边向下淌。

  绿色反光马甲、红色安全帽,手里拿着一本“台账”册、一支笔,这是申宝宝的全部装备。下午4时,当他掏出口袋里被汗水浸湿屏幕的手机时,划开朋友圈计步页面,他已经走了2万步。疫情期间,工地实行“闭环管理、封闭大干”,作为项目安全员,申宝宝迅速切换角色,成为一名防疫员,这几天,他的足迹遍布项目每个作业面和生活区。

  “项目标段总长3.05公里,每天要将整个标段跑两遍,有8个大门每天都要检查两次,大约要走14公里路。”申宝宝说,“虽然繁琐辛苦,但想到能为全体施工人员营造一个施工大干的安全环境,一切都值了。”

  采访中,工地上不少安全员都说,自己身兼防疫责任,检查门卫进出记录,比对核酸检测时间,查验作业区和生活区消杀记录,24小时三班倒,每日汗流浃背,保证工地时时刻刻紧绷防疫安全之弦,“每天中午都要换一次衣服,因为跑一上午回到项目部,衣服干了,上面会留下白色的盐渍。”

  建筑工地是疫情防控的关键“单元”。目前,我市1100多个建筑工地人员“一人一档”,全部实施“闭环施工”,尽量避免疫情对工程进度影响,力争保质保量完成年度建设任务。据悉,高浪路快速化改造一期工程预计明年上半年建成。

  (孙倩茹 文/宗晓东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