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烈日炎炎,一名住在中风险地区的患尿毒症的老人想拖延几天上医院透析,结果出现了胸闷气急的症状。市急救中心接到求助后,联系了4家医院,终于让老人得以治疗。记者7月11日从市急救中心了解到,中心针对疫情+高温期间,危重病人猛增的情况,全力以赴打通医患急救最后“一公里”。
市急救中心副主任张晓凡介绍,近两周中心日均接到求助电话数3000次以上,出车500多次,较日常增加250%以上。7月9日,电话数和出车数更是达到了3214次、589次,创下了中心有史以来最高纪录。同比去年7月上中旬,危重病人翻一番,这两周达到了1000多例。
疫情防控期间,深入中高风险地区的急救医生,都要全副武装,出一趟车工作服就全湿了,往往还没干,又在抢救下一个病人。在执行急救任务过程中,也可能因为目的医院临时不能收治或道路封控等因素,增加转运病人的难度。7月11日晚上,一名中风险地区儿童晕倒后,由120急救车就近送到黄巷医院,然而急救医生发现儿童还伴有口腔外伤,黄巷医院晚上并无口腔外伤救治能力。于是,120调度台马上联系二院北院,确认可以接收后,急救车又将患儿送到市二院北院。
急救人员的辛苦指数换回的是一个个可能逝去的生命。据市急救中心统计,近两周,有6名患者心肺复苏获得成功,4名心梗患者及时被识别后送院接受急诊PCI手术。(卫曦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