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要闻

“数字底座” 兜住民生保障网

这些数据会“预警”,能“画像”,同样也有“感情”——

  昨从市民政局获悉,截止到今年上半年,我市阳光惠民监管系统已通过大数据比对主动发现并向基层申办机构推送致困、返困预警信息974条,及时为27名并未申请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提供救助帮扶。据悉,在该系统中的民政、医保、人社、公安、卫健、残联等部门数据,共建共享浇筑了这一“数字底座”,把政府兜底的这张民生保障网织得更细密结实。

  数据会预警

  遇上急难事,救助来登门

  6月底,家住宜兴芳桥街道的郁老伯收到了来自街道办的救助金,这对身患重病的他而言,无疑是一场及时雨。其实,郁老伯并未向街道办申请救助,而是动态监测机制主动发现并给予救助帮扶。今年4月,金兰村村委收到“阳光惠民”监管系统预警提示后,立即上门了解核实,发现郁老伯因病住院产生了2万余元的医疗支出,便及时启动救助申办程序。

  目前,我市将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低保边缘家庭和支出型困难家庭等4类共有逾1.42万户、1.8万人纳入了低收入监管对象,依托“阳光惠民”监管系统,对患病等可能导致家庭收入骤减或支出骤增的情形及时预警,并将预警信息推送至相关社区(村)。此外,困境儿童、见义勇为对象及退捕渔民、独居空巢老人和未纳入保障但可能存在风险隐患的对象也已纳入动态监管系统。

  数据能画像

  及时来“补位”,更聚各方力

  “阳光惠民”系统中更健全的“数据底座”正在搭建中。今年下半年,市民政局将加快智能化识别、数字化救助布局,汇集公安、民政等15个部门的救助帮扶数据,从经济、健康、教育、住房等多个维度为低收入人口进行“数据画像”,摸清低收入人口救助服务需求。同时,加快推进跨部门“信息共享+服务转介”机制,实现社会救助“一件事”部门联办、一次办结。

  家住江阴华士镇陆南村的徐先生,2021年因病致贫,申请了低保。今年4月,陆南村委收到“阳光惠民”监管系统发送的“徐先生自费医疗费用超过一万元”的提示,随即上门核实情况,发现徐先生虽已享受村级医疗互助制度支付的3170元,但依然存在救助需求,因此华士镇又帮其申请了2000元的慈善救助。目前,“阳光惠民”监管系统将全市56条救助帮扶资金线全部纳入资金监管范畴,未来将根据动态监测人员的医疗、就业情况,增强慈善、社会组织、社会救助部门的联动,为困难群众提供全方位的救助。

  数据有感情

  物质+服务,救助更精细

  “数字底座”之上,也折射出现实需求:一些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困境儿童、留守儿童,不仅需要物质救助,更需要生活起居的照料以及精神的帮扶。为此,搭建规模化的多层次救助体系显得十分重要,物质+服务才能让救助更精细,更符合需求。2020年9月起,我市将市区全自理、半护理、全护理特困供养人员照料护理标准分别提升至每人每月8工时、28工时、48工时,江阴、宜兴两市照料护理标准同时提升。

  青少年更需要关注的是心理健康。市心理咨询师协会针对全市100位困境青少年开展赋能型服务类救助,帮助困境青少年激发学习动力、提升人际交往能力,为其树立正确价值观。目前,市民政局还在和相关基金会接洽,为申报低收入人口提供精准救助。“为低保人士链接就业资源,为未成年人提供学业赋能、心理监控赋能,为失去行为能力的人员提供照料,未来,我们将列出政府购买服务清单。”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说。(崔欣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