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梦佳
存钱越久利率越低,最近,银行存款“利率倒挂”现象引起了不少关注。由于多家银行调整中长期存款利率,出现了5年期存款利率低于3年期存款利率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投资者欲寻找更好的长期理财方式,希望“换轨”储蓄型保险等其他资产配置方式。这一做法可取吗?记者连日来采访多名业内人士进行分析。
“利率倒挂”的多是全国性银行
“不是存的时间越长,收益越高吗?怎么搞反了。”市民葛女士告诉记者,最近家里的一笔存款到期准备直接在原账户转存,却惊讶地发现这家银行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只有2.75%,比3年期的还低了0.4%,她表示不太理解。
类似情况在多家全国性商业银行出现。记者查阅锡城各家银行的移动客户端发现,农业银行3年期定存根据存款金额分为多档,金额越高利率越高,5万元以上利率3.15%,但5年期定存仅有2.75%一档。工行、建行、中行3年期定存最高利率同样为3.15%,5年期最高为2.75%。另外,部分股份制银行即使不“倒挂”,5年期利率也仅比3年期略高。但一些地方性银行5年期利率仍然高于3年期。比如:存1万元定期,苏州银行3年期利率为3.25%,5年期利率为3.6%。
实际上,“利率倒挂”现象在结构性存款产品中也出现了。葛女士说,自己前不久在浦发银行的移动客户端购买“稳利”系列结构性存款时发现,“6个月期限的产品利率不如3个月的,3个月的不如28天的。”
银行“挤掉”高息负债以降成本
为何出现利率“倒挂”现象?银行人士解释,因为银行靠“息差”生存。对银行来说,存款需要付出利息,而贷款能带来收益。中长期存款利率“倒挂”,其实是银行通过利率去调整资产负债结构的一种手段。
目前,国内经济处于复苏关键时期,国家一直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让利,降低融资成本。今年,5年期LPR已经两次下调,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持续下行。因此,为了平衡“息差”,银行调整高息负债比重,减少长期存款利息支出,降低综合负债成本。业内人士表示,短期存款利率的下调为贷款利率下降腾出了空间,这对减轻企业负担、激活市场投资需求起到积极作用。
另一方面,居民储蓄意愿强,为银行保证了稳定的存款来源。央行日前发布的二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显示,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占58.3%,比上季度增加3.6个百分点。但一些地方性银行,由于吸储能力不如全国性银行,仍有一定动力保持较高的长期存款利率。
“换轨”储蓄型保险须考虑流动性
在存款“利率倒挂”背景下,一些保险代理人趁机营销储蓄型保险,一时间这一类型产品的市场热度飙升。
需要注意的是,保险产品与银行存款或理财产品性质有较大差别。投资者不能简单比较利率差额,就轻率“换轨”。比如,目前热炒的增额终身寿险虽然可以锁定长期利率,保额具有复利递增优势,但这一类型产品资金沉淀期超长,流动性较差。如果需要提前支取,很可能造成“负收益”或损失保单权益,甚至损失本金。
在家庭资产配置中,两者作用差别较大。“三五年内要用的钱还是要放在银行,因为存取灵活;十年以后才能用到的钱可以考虑存成年金等储蓄型保险。”一家国有银行的客户经理建议,家庭资产配置需要短、中、长期相结合,购买一种产品前,须综合考虑利率、风险、流动性等多种因素再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