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时评

校地共育驻村文旅师为乡村添活力

  □ 孟祥丰

  近年来,无锡很多乡村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致富之路,如锡山区东港镇山联村、惠山区阳山镇桃源村等,成效显著。无锡乡村本底条件优越,通过农文旅融合实现村强民富的乡村不在少数,但是也存在乡村文旅人才匮乏、村干部创新思路不多、文旅发展势头放缓等问题。高校是乡村人才重要“供给源”之一,在乡村人才建设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校地协同共育驻村文旅师,可以促进高校教师与学生下沉乡村,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校地协同共育驻村文旅师,指由市级文旅、农业部门会同地方高校,统筹高校资源,组织相关专业高校教师带领学生组成团队,利用周末、寒暑假“扎根”乡村,整合乡村农文旅资源要素,为村庄建设与发展提供指导、协调等相关服务的专业指导支持。

  校地协同共育驻村文旅师运行机制有诸多优点,既能为高校教师提供服务社会的平台,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提升教师专业水平,也可以促进师生下沉基层,加深对新时代乡村的认识,真正做到了解乡村、理解农民,进而培育潜在的“一懂两爱”乡村人才队伍。驻村文旅师扎根乡村开展“陪伴式”乡村建设,对乡村发展现状、发展优势、存在的短板等问题会有更为清晰的认识,对区域传统文化、文旅融合发展会有更为透彻、深入的理解。

  为确保驻村文旅师服务乡村的长效性、可持续性,必须建章立制。明确工作目标。本着“自愿互惠、服务基层、因地制宜、共建共育”的原则,市级文旅、农业部门会同地方高校,组织文旅专家队伍对接基层乡村,驻村帮扶、辅导,发挥专业优势,为基层乡村提供智力支持,解决乡村文旅专业力量紧缺问题。完善选聘方式。一方面因地制宜挖掘高校智力资源,优选相关专业的教师,纳入无锡市驻村文旅师人才库。另一方面明确选聘程序及要求。

  此外,要明确驻村文旅师服务方式。驻村文旅师可以成立工作室的方式参与驻村服务,采用驻村与校外服务、线上与线下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开展“陪伴式”乡建服务。如条件允许,逢周末、节假日,教师带领学生入驻乡村,参与村庄农文旅融合发展全过程,提供全方位、常态化咨询和陪伴式指导。

  为确保驻村文旅师运行机制的顺利推进,需落实好相关保障措施。采用“年薪+绩效”薪酬机制,按照“村请镇聘县(区)补贴”的机制,明确驻村文旅师资金来源,给予适当资金配套支持,并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对驻村文旅师实施动态监管,通过建立健全与驻村文旅师制度相适应的管理办法、激励考核办法、工作督查及通报制度等,对驻村文旅师进行长效管理。驻点乡村要切实承担主体责任,主动配合、积极支持驻村文旅师开展工作。

  校地协同共育驻村文旅师运行机制,可以有效破解乡村文旅人才匮乏的问题,有效调动地方高校人才资源下沉乡村,为乡村人才振兴注入新鲜血液。这对丰富与完善无锡乡村人才体系,激发乡村发展的活力与动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单位:无锡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