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财经周刊

疫情考验供应链韧性

物流行业迎来“重塑”时机

  新冠肺炎疫情、俄乌冲突带来的影响,使得当前物流业面临严峻的形势。全面消除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影响,推动经济实现更快更好复苏仍面临着诸多挑战。

  ■ 面对疫情冲击,供应链应安全有韧性

  疫情对全球产业链的冲击,既波及供给侧也波及总需求,不能只关注短期和局部,需要做好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准备。从近三年疫情对供应链的影响来看,“零库存”等精益生产模式呈现出较大的脆弱性。当下,应尽量降低精益生产模式对供应链的不良影响,在成本和运营效率之间做好权衡,打造供应链的安全性、韧性,把不确定性转为可控性。主要措施如下:

  增加库存。企业适当增加生产所需的原材料库存,降低因突发事件导致的生产线停工等风险,为供应链提供缓冲余地。

  增加物流渠道。企业因时制宜设计供应链方案,实现水路、陆路等多种运输方式的灵活切换,增强物流网络应急保障和抗冲击韧性。

  储备更多的供应商资源。企业对单一采购来源的依赖极大降低了供应链的弹性。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随时可以找到能替换现有供应商的资源,成为当下企业必要的经营措施。可以通过将业务授予其他供应商或与现有的能够在多个地点进行生产的供应商合作来实现。

  近岸外包。通过邻国完成工作和服务的近岸外包方式,能够降低企业在全球供应链网络中对地域的依赖,缩短成品周期,灵活掌握库存,从而使产品更快速抵达最终消费者手中。

  打造产品、平台或工厂的一致性。产品的标准化、工厂的“备份”有助于企业简化采购方案,同时创造在多个供应商中放置大量零配件的机会,提高供应链抗风险能力。

  建立生态系统合作伙伴关系。企业加强与原材料供应商、外部服务伙伴等之间的合作,灵活应对未来不确定性,实现互利共赢。

  ■ 应对多变形势,物流产业要更“智慧”

  当前,面对多变的国际形势、多点散发的疫情等不确定性因素,需要打造数智化的物流产业体系,全面开展“人—货—场”的重构,实行从采购、运输、仓储、包装、装卸到配送、销售的智慧物流服务一体化运作。面对反复出现的疫情压力,尽量减少人员流动成为权宜之计。为此,需要依托互联网技术,开展物流企业的数字化管理,大力推进物流企业计划管理、采购管理、合同管理模块建设;同时引入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集成,加快物流通道基础设施的数字化建设和改造,加速推广应用GPS跟踪追溯、智能标签、智能分拣设备、自动化立体仓库以及无人仓储、无人车船、无人港站等新技术,打造智慧港口航运、智慧航空货运等智慧物流生态系统,实现物流全通道的智能化。

  当前,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物流信息交互共享需求突出,尤其是在多式联运业务中,陆改铁、陆改水、水转水等业务链条较长,涉及主体众多、协同性难尽人意的情况下。因此,必须大力推进物流企业数智化发展,加快物流大数据中心和综合交通大数据中心建设,促进空、铁、公、水物流信息的汇聚共享,实现供应链各环节的信息互联和运作流程的高度协同;同时打造多式联运智慧物流信息平台,整合外部运力资源,使原本分散在多个单位、多个业务人员参与的多式联运物流环节通过“一站式”平台运作,以此简化服务流程,提升物流企业多式联运“一体化”供应链综合服务能力。

  此外,还须优化智慧物流枢纽网络。建议依托空港、海港、陆港(铁路、公路)枢纽经济区,加强区域联动,围绕苏南硕放国际机场建设区域性枢纽型机场,以无锡空港经济开发区为重点,加快促进机场周边与苏州的协同发展,切实增强机场对苏锡地区货源的组织能力,鼓励本地企业选择苏南硕放机场进出口货物,持续提升苏锡地区航空货运量占比。建议推动综保区、空港联动发展,布局发展保税仓储和保税物流,大力发展进口分拨、出口配送、供应链物流等业务,提升保税物流的业务规模和国际化运作水平,探索与中国(江苏)自贸试验区苏州片区的联动发展。建议进一步提升进口水产品指定口岸、进口药品指定口岸和进口冰鲜品指定口岸开放水平,完善仓储等配套设施和国内配送体系,不断扩大业务规模,形成“进口产品—检验检测—流通加工—物流配送”产业链。

  ■ 补足发展短板,物流行业需提质增效

  注重高质量行业人才的培养。我市物流主体虽然庞大,但物流行业从业人员专业性不强,知识体系不全,不能满足现代物流业发展对多类型、多层次、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当下,物流人才应做专业性培养。首先,加强学历教育。建议高校加强物流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创新,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加强对学生的专业化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其次,加强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的评定。从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的政策导向,引导物流人员重视综合知识体系的学习;再次,搭建企业人才培养组织。企业应从综合性、应用型、创新型三个方面入手,综合提升企业的人才培养功能。

  加强绿色物流发展。通过合理规划和实施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等物流活动,推动绿色物流发展。具体措施有:深度开发“空铁互转”“陆转水”“陆转铁”等多式联运服务的运作能力和服务水平;通过减少包装次数,在包装的使用上实行包装材料标准化、大型化和集装化,在包装的处理上实行绿色循环化和再生处理化,在包装材料的选择上尽量选择可降解的材料,这样可以方便包装材料在被使用后得到快速处理,从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通过共同配送方式,减少货运车辆、增加货物装卸量、解决物流企业在运输过程中交错运输、高空载率等问题,从而提高货运效率、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大力推进新能源车辆的使用,优化配送路径,不仅可以节约物流成本、减少资源浪费,还可以大幅度降低碳排放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作者:江苏佳利达国际物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潘红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