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太湖周刊

古今相承军嶂山

  □陈永跃

  沪常高速太湖隧道开通后,人们在隧道东岸出入口处可以看到一块赫然醒目的“军嶂”标识,指引车辆驶向军嶂山方向。但有热心市民投书媒体,认为此指路标识牌上所印制的汉字错误,因为历史上这里是“岘嶂”而不是“军嶂”。

  根据热心市民提供的资料我们发现,“岘嶂”出自1995年出版的《无锡市志》,里面有“岘嶂山”还有“岘嶂村”。那么历史上这座山到底叫“岘嶂”还是“军嶂”呢?

  军嶂山原名军将山,明末清初无锡籍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顾祖禹所著《读史方舆纪要》中,无锡县条目下:“军将山:县西南四十里,南唐时屯兵于此,以备吴越,因名。山侧有甲仗坞,下有龙潭,迫近太湖,为设险处。”到清朝,军将山又多一个名字“军帐山”,出自清朝嘉庆年间《无锡金匮县志》。其山水条目下:“军将山,一名军帐山,在县西南四十里,滨太湖。南唐屯兵于此,以备吴越,故以军将名。山下有甲仗坞,教场。觜官来坞、竹篛坞,旁有南北两象山,左右列如环卫,然山脉南下分二支,一西行抵吴塘门,一东行达蝦须坞。”同书的《县境图》清晰显示,在漆塘与吴塘中间的山为军帐山。

  那么军将山、军帐山是什么时候变成岘嶂山的呢?1985年,无锡县地名委员会根据无锡地方志编委会史料整理宋朝至明朝期间的行政区划时,并未见有“岘嶂”及乡级行政建制的出现。1950年6月,由当时的县长薛永辉、副县长张卓如签发的无锡县人民政府布告(总民政字第566号)中写道:“自布告日起,原有旧区乡政府,一律撤销。兹将新建立之区政府暨乡、镇政府公布于后。”“南方泉区:胡广乡、岘嶂乡、壬港乡等。”这是目前史料中可见最早的“岘嶂”写法。岘嶂乡在1961年改为公社,但其作为乡一级的行政建制一直延续到1978年才撤销,这年12月,当时的郊区部分公社合并,岘嶂公社并入大浮公社。

  根据上述历史记载,我们似可以清晰地发现,自五代十国以降,军将山因地势险要、常存兵于此而得名。此后,又因陈兵布阵、帐篷相连而讹称为军帐山。新中国成立后才有“岘嶂乡”的出现,后因乡镇调整取消。现在该地以“军嶂”为名,“军”字保留原军将山历史,“嶂”字则沿用1950年设立乡级行政机构时的“嶂”以及人民群众约定俗成的使用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