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持续高温使我市供水量创新高,与我市近日明确的“到2025年末用水空间2亿多立方米”的刚性约束形成对照。“超常用水,更凸显节水的重要。”市水利局水资源处处长周文华说。按全口径算,我市工业、农业用水量占全市的86%,但两大产业仍有诸多低效用水情况,如6300多家规上工业企业中,对再生水、雨水等非常规水源的利用率不足2%,产业节水空间急需拓展。
多年来,我市节水减排走在全省前列。当前全市已有省级节水型企业和单位256家、249个节水减排示范项目,拓展了水权交易、合同节水新途径。但从产业和城市发展角度来看,使用再生水、雨水等的节水措施推广使用率并不高,业内人士认为这是当前亟需引起重视的一个现状。
在惠山区玉祁街道永新污水处理有限公司,处理后的部分废水回到中水池,通过汽浮装置等进行净化。这里日产中水6000吨,但仅有一家印染企业使用了其中的3000吨。技术总管郑列很惋惜:“中水池的设计标准是日处理量12000吨,可占日处理污水量的80%左右,但愿意接管使用的企业很少,只能压缩处理量。”
这个公司附近有96个工业企业,有生产用水需求的约占30%。为何企业对此反应不大?郑列说,有些认为嫌接管麻烦,有些已有河水取用设施,不愿再花钱建设。调查显示,全市6300多家规上工业企业中,将再生水、雨水等非常规水源用于生产生活的不足2%,对生产设施进行节水改造并重复用水、循环用水的也仅占20%。
在新吴区鸿山街道徐塘桥188亩高标准农田物联网休闲观光示范基地,每块稻田需要多少水、肥,是多了还是少了……田里的传感器会将信息实时传送到电脑上,农技人员随即发出加水或排水指令;相邻的300多亩农田仍是传统耕作:在稻田灌水两三个小时后,粮农估计水放得差不多了,就关机停水。“与传统耕作方式比,基地亩均水肥成本可节约30%左右。”街道水利站负责人说。
调查显示,我市年农业用水量约占全市用水总量的20%,大多使用传统灌排方式,且缺乏专人管理,大水漫灌、长流水现象仍不同程度存在。
业内人士指出,到2025年末用水空间“2亿多立方米”这一数据,仅能满足现有常规用水需求。拓展工业、农业节水空间,除了对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企业加强整治,还要推行激励措施,如让节水能效高的企业在招投标、项目评审等过程加分。他建议将节水成效纳入板块高质量考核,为企业使用再生水提供管道铺设等便利;同时,要扩大水权交易、节水贷范围,带动更多企业、农业基地优化管理,使水资源“应节尽节”,进而优化整个城市生态质量。(朱雪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