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最近几年宜兴为民办实事项目的“菜单”,一项项惠民生、暖民心的实事项目,彰显着宜兴市委市政府从解决“民生之盼”到实现“民生之变”的坚定决心。
多维度强化民生共享,积极打造乡村振兴、生态文明样板示范,推动全区域的共同富裕,宜兴市正全力打造共建共享幸福之城,努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竭尽全力让宜兴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
让民生实事“答卷”更具“含金量”
连日来,宜兴市医疗中心工程工地上一派繁忙景象。目前,该工程已进入内装及外部市政施工阶段,整个工程将于年内交付。医疗中心建设用地面积212.8亩,于2018年11月开工建设,建成后将作为市人民医院主体运行,宜兴市民就医条件将得到较大提升。
宜兴今年共安排7大类20项民生实事项目,主要涉及帮扶救助、交通出行、卫生健康等方面,由25个部门负责协调推进落实。为了让民生实事“答卷”更具“含金量”,在实施过程中,宜兴始终坚持民生为先、民生为重,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工作推进,强化资金保障、注重精准调度,将有限财力向民生领域倾斜。截至目前,7大类20项为民办实事项目中,已有2个项目提前完成年度任务,2个项目超时序进度,其余16个项目也在按时序正常推进。
聚焦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难点、痛点,进一步优化养老服务供给,宜兴的民生实事亮点频频。90周岁以上的老人在村里的日间照料中心吃饭不但免费,还有专车接送,这样的暖心周到之举出现在宜兴的小山村善卷村。善卷村现有村民1600余人,其中60岁以上的村民有近400位。几年前,善卷村办起了宜兴首家村级日间照料中心,食堂向70岁以上老人开放,每天提供中餐、晚餐两顿。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宜兴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30.42%,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23.17%,人口老龄化问题已日益突出。居家养老,宜兴不但注重多元化,更在服务方式上追求精细化。如今,通过“中央厨房+社区配送+老年人家庭”的方式,宜兴的助老网络体系日趋完善。像善卷村一样的村(社区)助餐点有57家,除此以外还有区域性助餐中心8家。从宜兴民政部门了解到,宜兴还将继续优化居家养老援助服务方式,提升社区养老服务水平,深化公办养老机构民营化改革,完善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
提升百姓获得感和幸福感
当前,共同富裕成为人们念叨在嘴边期盼在心间的“热词”。日前,《宜兴市2022年富民增收重点工作任务清单》已审议通过,这体现了宜兴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持续深化、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奋进跨越的坚定决心。
《宜兴市2022年富民增收重点工作任务清单》重点围绕“五大行动”展开,激发全体劳动者的积极性,营造浓厚的共同富裕氛围,提升宜兴百姓获得感和幸福感。
2021年,宜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领跑无锡大市,今年宜兴将继续推动城乡居民收入增幅高于全市平均、农村居民收入增幅高于城市居民。按照任务清单要求,宜兴将实施重点群体激励行动,稳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稳步推进技能人才增收、完善科研人员薪酬决定机制、加快国企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健全教师医生等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激励、加大个体工商户扶持力度、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同时,实施完善再分配调节机制行动,有效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充分发挥财税政策作用、促进社会保险扩面提质、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水平、进一步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加大教育惠民力度、减轻群众就医负担、提高“一老一小”保障力度、减轻居民住房负担。
宜兴市高塍村不久前公布了“村级共同富裕指标体系”,该体系从经济富裕度、精神富裕度、服务优质度、生态宜居度、社会和谐度五个维度评价乡村共同富裕水平。推动共同富裕和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是引擎。近年来,宜兴现代农业发展全面提速,所有经济薄弱村实现脱困,乡村治理不断优化,乡风文明蔚然成风,成功获评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等,乡村振兴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今年,宜兴将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行动,充分挖掘农民增收潜力,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农村创业创新主体、释放农村改革红利、强化支农惠农政策落实、巩固脱贫致富奔小康成果。
此外,还将实施稳就业纾困帮扶行动,着力夯实持续增收基础。加强疫情防控条件下就业形势监测、加大就业政策支持、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和服务、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抓好就业困难群体就业、统筹做好其他重点群体就业工作、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等。实施创新创业提升行动,不断拓展增收发展空间。营造创业良好环境、加大创业金融财税支持力度、完善创业用地等政策支撑、强化创业创新载体支撑、打造创业创新品牌等。
如今,不断提升的百姓幸福感,助力着宜兴从“文明高原”向“文明高峰”不断前行。过去十年,宜兴一举创成、成功蝉联全国文明城市,并先后被列为全国首批5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乡村复兴少年宫建设试点县(市、区)之一,当前正在全力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37万余名注册志愿者、1200余支志愿服务队伍活跃在一线,活动时长超739万小时,成为擦亮陶都文明底色的坚实力量。宜兴还创新搭建智慧创建云平台,1.6万余名市民通过微信小程序成为文明巡访“杜鹃鸟”,形成全域创建、全民参与、全员行动的良好局面。与此同时,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宜兴的道德模范也在发光发热。目前,宜兴共有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1人、江苏省道德模范2人、江苏省道德模范提名奖4人、“中国好人”20人、“江苏好人”37人、“无锡好人”121人、“陶都好人”367人。
加快民生补短板步伐
锡宜一体化提速推进,不仅体现在交通、产业领域,两地民生一体化也取得一系列突破。去年,宜兴对2021年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孤儿养育标准等进行了调整和发放,惠及宜兴近1.6万名困难群众。从宜兴市民政局获悉,近年来,宜兴聚力“弱有所扶”,织密扎牢基本民生保障网,城乡低保、特困供养、孤儿养育、残疾人生活补贴标准方面首次实现和无锡大市的统一。
民生保障领域,是宜兴发展迫切需要拉长的短板,也是扩大内需、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发力点。与无锡市区相比,宜兴在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医疗资源配置等方面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为此,近年来,宜兴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构建高质量的民生保障制度和服务供给体系,加快民生补短板步伐。
为加快与无锡大市接轨,标准向高水平地区靠拢,去年宜兴明确重点办理的36项民生任务,全力抓好落实、加快兑现承诺。36项民生任务,涵盖收入、社会保障等多个领域。促就业、促增收是民生工作的头等大事。在2021年,宜兴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提高各类社会保障标准,到2025年实现与无锡大市基本接轨。
随着一体化迈入纵深,宜兴加快与无锡市区医卫、体育、政务等公共服务的接轨融入,形成优势互补、一体发展的协同效应。太湖湾科创带建设的协同推进,两地协同招揽项目、人才,有力推进两地人员往来更为密切,为此宜兴市科技局去年推出“全流程网办”,实现申请人可在宜兴完成工作许可证的申领和注销,免去了无锡城区、宜兴两地跑。目前,除了实现“医保同城”外,去年开始,无锡婚姻登记也实现跨区域联办,市区和宜兴居民无论身处何地,都可就近办理业务。
在补长民生短板的同时,宜兴也着力做强民生领域比较优势。近年来,宜兴大力实施河道综合整治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擦亮宜兴的生态底色,打响“生态宜居”品牌。今年,宜兴吹响争创国家园林城市号角,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着力打造践行“两山理论”生态之城,让宜兴百姓越来越多享受到一流的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