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时评

独辟“锡”径, 讲好千年老城厢的故事

  □ 王 嘉

  无锡老城厢内历史文化资源要素富集,经调查,历史城区内各级文保点达百余处,其中,国、省级的就有三十余处,与之相对的是能有效利用的不足50%,文化特色不明显、资源空间离散,影响了人们对老城厢的文化体验。

  另一方面,老城厢内以小街巷、密路网、水陆通、坊市结合为特色,以“一弓九箭”为骨架的传统格局肌理历经千年演变,仍保留至今。我们初步梳理发现,与历史上位置、名称、格局尺度基本一致的小街巷弄多达九十条,“崇安百巷”名副其实。

  对这些小街巷通过文化路径的形式,按主题脉络包装,把历史文化资源串联成线,或许是“多快好省”地破解老城区文化资源“存在感”不强这一难题的一个方法。

  关于打造城市步行线路(文化径),国内外许多城市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通过在人行道上镶嵌特殊材质的标志物串联城市内重要节点,引导并鼓励人们以步行的方式“按图索骥”去探索城市故事,从而激活城市节点空间,提升城市对外形象,增强城市文化自信。

  步行游览不仅延长了人们在城市内部停留的时间,同时为商业消费带来新机遇。比如波士顿绿道,金属的地面标志物和红色道路铺装,将波士顿全部16处历史文化遗迹串联起来,让游客带着期待去寻找,带着回味去感受,实现文化与消费有机融合;德国莱比锡音符之路,巴赫、门德尔松、舒曼等音乐大师在城中的往昔足迹,通过路面的音符标志被清晰串联起来,形成了城市唯一性的品牌——音乐之都;而国内也有着诸如广州北京路历史文物径这样成功的经验案例。

  无锡可以独辟“锡”径,在老城区打造“水陆锡径”,串联老城内的历史文化资源。“水陆锡径”也能成为人们认识和体验无锡这座城市的最佳起点,让人们在水陆漫步中感受品质之城的魅力。

  建筑是可以阅读的,应该挖掘老城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找出文化内涵,串联文化资源,唤起历史记忆。街区是适合漫步的,老城“一弓九箭”百巷、文脉悠长,游客可以漫步小巷探寻无锡故事。城市是有温度的,要编织城市特色立体多元文化网络,激活城市魅力。人文精神推动下的经济发展:展开山水映古城时空画卷,显江南之韵。人本理念影响下的功能融合:打造坐看繁华里活力走廊,纳时代之新。人居思想指导下的空间营造:连接流连巷弄间民生绿网,绘悦游之美。

  “锡”径可以成为未来无锡历史文化精髓、现代商旅活力、水陆空间魅力的核心载体。

  构建凸显无锡老城核心文化内涵的“水路锡径”。运河水环,水清岸绿——生态修复,治理运河水质水体。水城交融——码头节点,加强水陆转换和水城互望。文旅融合——运河夜游,加强文化与旅游互动。活力水环——还河于民,运河空间承载城市功能。让每一个“锡”径节点成为文化空间+商旅空间+蓝绿空间的组合,加强水城互动,用“文化+科技+旅游”丰富运河体验。

  “陆路锡径”:一条主环路+七条水陆联系路+四条对外延伸路。总体思路是路径+节点。游线组织,从“人”的体验角度,整体执导“水陆锡径”双环线演进节奏。

  (作者系无锡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文字整理:王皖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