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保健周刊

意想不到的中秋礼物

  □徐晓霞

  又到了一年的中秋佳节,想起了唐代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每逢此时,不知多少人家只能举头望月,思念远方的亲人。我亦如此,这几年的中秋节,总是站在阳台上凝望夜空中那一轮皎洁的明月,思念着在外工作的儿子。

  儿子平时假期少,回家过节的次数屈指可数。今年中秋节前,却意外接到他的电话,兴奋地说:“中秋放假,我可以回去看你们。家里需要什么东西吗?”我有些激动,赶忙说:“啥都不需要,你回来就是最好的礼物。”儿子还不忘捎带一句:“妈,我想吃您做的大烩菜和酱梅肉……”谁家都一样,孩子最爱吃的永远是妈妈的家常饭。

  话音刚落,我便推着车子准备出门买菜了。先生说:“急什么,儿子明天才回来。”我瞪他一眼:“明天买还来得及吗?”

  儿子在外上学以后,一开始还经常打电话闲聊。后来他工作了,越来越忙,电话越来越少。有时想给他打电话,又怕打扰到他。这次儿子好不容易回来过节,我一定得给儿子做几顿他爱吃的饭菜。

  先生看我一会儿打扫房间,一会儿整理被褥,忙得不亦乐乎。他试探性地问:“孩子这次回来,要不我们劝他在本地找份工作吧。一个人在外地,工作累,又没人照顾。还不如在家门口找一份闲差,还能多陪陪我们?”

  听到他的建议,我似乎有些认同,但也不全接受。如果这是儿子自己的选择,我当然高兴,可儿子明确说过自己年轻的时候想出去闯一闯,所以我又怎么好劝他留下来呢?作为父母,更多时候都会把思念隐藏,让牵挂伴随,把爱化作节日里满腔的期待,盼他归来。

  第二天我起了个大早,把买回来的食材认真清洗、切好,整整齐齐地码放在盘子里。隔一会发信息问儿子到哪里了。良久儿子才回复:“到了告诉你们。”没多久,听见门铃声响,一看,儿子的身影已出现在楼下的门镜里。原来为了不让我们去接站,他特意不说时间,自己约了车回来。我跟他爸还傻乎乎地盯着手机等信息。

  我接过儿子的行李,催促他洗手吃饭,儿子却说不着急,让我们看看他给我们带的礼物。他笑嘻嘻地拿出两个很精美的盒子放在桌子上,打开包装,里面是码得整整齐齐的江南果子,跟《梦华录》里的一模一样。一盒是梅花花瓣形的,白里透着粉,中间还用蜂蜜点了芯,小巧精致,像艺术品一样;另一盒是斑斓豆儿糕,乳黄色的桃花瓣,中间是绿色的蕊,栩栩如生。看这包装就觉得这小点心不便宜,我嗔怪道:“尽瞎花钱。”儿子却不以为然,洗洗手拿起一块粉色的小果子塞在我嘴里,说:“妈,这可是我花了两天才完成的作品。这包装也是我在网上选了一宿才淘到的。”说着拿起一块豆糕,递给他爸:“爸血糖高,这个是无糖的。”

  难以相信!这是我那个曾经袜子满地扔、饮料罐子堆满桌的儿子亲手做的?我疑惑地问:“这真是你做的?不是买的?”儿子自豪地仰起头,说:“当然了。看了《梦华录》里三娘做的这些果子,我就知道我这个小资的妈一定喜欢,于是我就照着小红书里的攻略尝试着做了。手艺咋样?”我尝了一口,香甜软糯,入口即化。

  我眼眶有些发热,看着儿子英俊和成熟的脸庞,打消了让他回来的念头。我深刻理解了龙应台那句:“所谓父母子女一场,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目送他们的背影渐行渐远。”有人说,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为了相聚,唯有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为了分离。

  孩子正是在这一次次目送、分离中独立、成熟,逐渐成为社会的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