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日,记者从宜兴环科园获悉,骆驼墩遗址保护和利用工作已全面启动。目前,骆驼墩遗址保护规划已通过三轮专家论证,上报国家文物局审批。同时,骆驼墩遗址公园也已启动规划设计。近期,江苏省考古队相关专家将来宜进行全面勘探,为后续保护利用打下基础。未来,骆驼墩文化将真正“活”起来,融入城市发展与百姓生活,成为宜兴又一张“文化名片”。
今年,江苏省启动实施地域文明探源工程,主要包括9大项重点任务。其中一项为太湖西部史前文化发展进程研究,提出要细化骆驼墩文化内涵、分期和类型,全面掌握以骆驼墩文化为代表的史前文化分布范围和规律。“启动骆驼墩遗址保护和利用具有迫切性和重要性。”宜兴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多年来,骆驼墩遗址一直停留于最传统的保护。此次进行活化利用,不仅是追溯历史文化的有效方式,更放大了遗产的历史价值,对建设宜兴历史文化名城、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具有重要意义,扩大了区域文化影响力。
骆驼墩遗址,位于宜兴市新街街道陆平村塘南自然村,是距今7000至5500年左右的环太湖西部大型中心聚落遗址,现存面积约25万平方米。2001年11月到2002年7月,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和宜兴市文管会组成联合考古队,对该地进行了主动发掘,共出土陶器石器骨器玉器等约400件以及各类动物骨骼标本约2000件。同时发现了以平底釜为重要特征的全新文化类型和大量的马家浜文化时期的瓮棺葬,筛选出相当数量的炭化稻米。骆驼墩遗址在发掘当年就被评为“2002年度全国六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其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时代为新石器时代。
骆驼墩文化和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是并驾齐驱的“三驾马车”,填补了环太湖史前文化研究空白。骆驼墩遗址的发现与文化价值的确立,将太湖西部特别是宜兴地区古文化年代向前推进到距今7000年,实证了中华7000多年文明。
据宜兴环科园相关负责人介绍,骆驼墩遗址规划保护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宜兴将对遗址周边环境、用地性质、本体安全等多方面开展规范保护规划,进一步挖掘和传播遗址文化内涵。目前,遗址公园前期调研已结束,进入规划设计阶段。未来,公园将集展示、教育、休憩于一体,将相关历史场景进行复原、展示。除此以外,通过文化+旅游、文化+科技等模式,丰富遗址活化利用内涵,助力宜兴全域旅游、乡村振兴。(蒋梦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