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要闻

30余个生态安全缓冲区入库项目近半完成建设

无锡构筑涵养河湖生态“绿色屏障”

  本报讯 “每天上班都要去缓冲区看看植物长势,了解一下进水口和出水口在线监测数据。”眼下,西太湖湿地二期生态安全缓冲区项目建设正快马加鞭,无锡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污水处理中心主任丁雪峰期待着尾水净化能力再加码,切实减轻太湖“负担”。昨悉,自我市去年起在太湖、长江、京杭运河沿岸及城市近郊、工业集聚区周边等区域整合湿地、水网等自然要素,因地制宜推进生态安全缓冲区试点项目建设以来,共梳理入库项目30余个,将近一半已完成建设。

  “生态安全缓冲区是指生态空间中可以消纳、降解和净化环境污染,抵御、缓解和降低生态影响的过渡地带,具有涵养水源、维护生物多样性、稳定生态等功能。”市生态环境局自然处处长汤小健介绍,生态安全缓冲区主要包括生态净化型、生态涵养型、生态修复型、生态保护型四种类型。我市已有一批城镇污水处理厂通过建设生态湿地,让尾水“缓一缓”再流入河道,此类生态安全缓冲区即属于生态净化型。

  如今,在寸土寸金的中心老城也能目睹白鹭翩跹、芦苇连天的诗意画卷。“我常来这里散步休闲。”毛湾家园居民莫建平对仅隔一条马路的北兴塘河湿地公园赞不绝口,这里水网交织,浮萍、菖蒲等水生植物把水系装扮得美不胜收,而两年前这里还是私营鱼塘、菜地荒地、堆场码头等生态“重灾区”。(下转第3版)

  无锡构筑涵养河湖生态“绿色屏障”

  (上接第1版)随着湿地将原本不相通的南兴塘河和北兴塘河连通起来,梁溪区水系进一步畅通,更多鱼类、鸟类在此“安家落户”,生态涵养型缓冲区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中秋小长假期间,江阴蟠龙山公园“客似云来”,今年年初正式开园的这处郊野公园正是典型的生态保护型安全缓冲区。山体修复、林相改造、水系沟通……通过整合水网、林草等自然要素,蟠龙山公园的建设对筑牢长江生态保护屏障起到了重要作用。此间,周边散乱污企业关停113家,种植绿化11.5万平方米,昔日“水泥森林”变身生态花园。

  一处处生态安全缓冲区“破土而出”,促进了长江、太湖、京杭运河等流域前端减污增容,让无锡收获潺潺碧水。打开最新项目库,宜兴市太湖西岸湿地环境治理、锡山区石节山建筑垃圾填埋场、新吴区香泾浜水生态修复等生态修复型缓冲区项目的身影也多了起来。

  “我市正持续推进生态安全缓冲区建设类型拓展、建设数量提升、建设效果提高。”汤小健表示,无锡已建立起项目激励机制,更多板块和部门将生态安全缓冲区的理念和标准主动应用于水环境治理、改善工程项目建设,不断筑牢生态安全绿色屏障,让百姓从一方碧水中收获更多幸福感。(陈菁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