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相应的手续都批下来了吧?各项建设进展还顺利吗?”8日,安镇法庭法官刘家强在结案后再一次回访红花园家庭农场,与农场负责人毕建明聊起农场的经营状况。此前,刘家强作为承办法官以庭外调解化解了农场与所属村镇陷入僵局的案件,打开了当事人双方的心结,也保住果农实实在在的利益。
毕建明2015年与当地村委签订租赁合同,建设碧根果生态农场,却在2020年被当地村委因拖欠土地租金连续两次告上法庭。原来这些年,毕建明已经对农场投入了近1000万元,眼看回本有望,然而农场的配套设施却没有达到预期要求,影响了经营,毕建明认为当地村委没有尽到相应责任,从2018年起拒绝支付土地租金。而当地村委则起诉要求解除与毕建明签订的土地租赁协议,并支付租金、逾期滞纳金等约50万元。
“案子的难度就在于双方把情绪带入了案情,旧案未结新案又生,进一步激化了矛盾。”刘家强分析案件后开始了多次沟通,了解各自诉求后力促双方谈判。最终达成调解协议:当地村委同意在政策范围内对毕建明给予部分租金减免,并在违约责任上做出了让步,同时也同意帮农场解决具体问题。
把庭上的问题转为庭外和解,法官要做大量的“庭外功课”。十年来,锡山法院的四个法庭通过谈话等方式从源头减少诉讼增量、化解矛盾纠纷,不仅拓宽了解决矛盾纠纷多元化的渠道,还促进了法庭更高效地解决实际矛盾。“法庭之上是严肃的,法庭之外的‘谈’具有多样性,更能体现出司法温度。”锡山法院副院长潘洪峰介绍。
“谈”这项工作方法在新老法官之间传承,而另一个以“走”为主的机制则从十年前开始,与“谈”互为补充,将大量的矛盾化解在了基层。十年前,曾任安镇法庭庭长的潘洪峰跑遍安镇上百家企业,写出近两万字的调研报告:面对辖区经济发展特点,分析了政府在法律层面需要解决的十个问题,也为企业规范经营提出不少好建议。
如今,法庭正以走出去的姿态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通过司法手段服务乡村振兴,鹅湖法庭党支部与辖区网络中心、综治中心、派出所、信访等部门进行支部共建,建立“诉源治理党建联盟”,坚持把非诉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推动从源头上减少诉讼增量;今年3月,鹅湖法庭还在荡口古镇设立“鹅湖人民法庭荡口古镇景区巡回审判点”,主要审理与古镇有关的案件,并配合鹅湖镇生态旅游建设,主动延伸司法服务。(崔欣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