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勇
伴随着人的数字化模型日益完善,虚拟肖像越来越能精确描绘人的特征,诸如性别、身高、购物爱好、饮食习惯、工资收入、家庭构成等隐私数据都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而生成,这些隐私数据加工后构成的虚拟肖像可精确预测个人需求和行为习惯,具有重要的商业价值。但是,有些不法分子利用网络漏洞非法进行个人数据买卖和数据曝光行为,不仅侵犯了公民个人信息安全,对公民财产安全造成潜在威胁,而且个人隐私一旦被暴露将使人成为精神上的“透明人”,极容易导致在职场、情场、秀场等公开场所被人非议,进而产生强烈的被遗弃感、不信任感和不满情绪,形成巨大的心理压力,甚至会因为情绪崩溃而爆发个人极端事件。近些年已经出现了因隐私暴露而导致的极端个例,值得全社会警醒。同时,网络暴力期间往往伴随着网络民粹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对个人隐私和社会稳定形成了极大的挑战,要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手段发现网络暴力的策源地和传播链,并做到有效引导和有力制止。
加强个人隐私保护,不仅要在法律上对相关企业不法行为进行惩罚,同时要加强对相关从业人员的数字伦理教育、伦理约束,两者对于防止此类事件的发生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公民要主动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比如将个人数据脱敏处理,减少提交不必要信息,尤其是身份证、工资收入等敏感数据,慎用不明APP和点击不明网址,一旦发现数据被盗,要勇于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行业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原载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