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4版:非凡十年

一路向东成功之港

  多年来,从工业重镇到上市高地,地处无锡城区一隅的东港镇用自己的砥砺奋进一直占据着无锡产业界某种意义上的“C位”。“那么远,又那么近。”这是蕴含在东港身上与生俱来的一种气质,这里聚集着一群和它同频共振的企业与人,这才是这个小镇真正的优势与魅力所在。

  过去的十年,是东港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实现重大突破的历程。2011年—2021年,国税开票销售收入从95亿元增加到701亿元,增长了7.3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4.89亿元增加到12亿元,增长了2.5倍,综合实力实现新的跨越。连续六年入围全国综合实力百强镇,成为无锡城区第一个完成强镇扩权改革的乡镇。聚焦全力打造“苏南经济重镇、现代产业强镇、美丽建设大镇、幸福宜居名镇”的总要求,东港产业转型加速推进,城乡面貌焕然一新,民生福祉加快增进。这片85.0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曾经的大量传统制造业正逐步升级成为科技含量高、亩均产值高的高端产业;城乡面貌也不断向精细化的“最干净城市”靠拢,以优质的城市功能配给为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百姓增添更多的幸福感。

  经济发展稳中有进,量质齐升

  上市,是一项系统工程,就像热带雨林中才容易生长参天大树。细究一番,东港镇拥有主板上市企业6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1家,密度在苏南同类乡镇属于绝对的第一方阵。企业竞逐资本市场,背后则是产业转型大潮涌动。细数东港镇上市企业名录,清一色实体企业,主要来自于立足精细化工领域的新材料产业。这些企业极富科技活力,是各自细分领域的“小巨人”。

  布局一个园区,带来一群人才,升级一个产业。东港镇率先布局两大特色专业园区——电力装备产业园和新材料产业园,将科创、人才吸引一处形成集聚效应。围绕特色专业园区建设“六个一”要求,东港镇组建专业化招商小组,出台产业转型升级扶持政策,引入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北京无锡商会、深圳无锡商会等招商平台,与锡山金投集团成立新动能基金,规模2亿元,投资科技型项目4个。在整体布局加持下,东港镇许多企业跑出转型“加速度”——中捷精工成为锡山区第一个登陆创业板的企业,红豆集团获评全国质量奖,通用科技获评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小刀电动入围市级总部经济企业……

  产业蝶变离不开科技创新的赋能。十年来,东港镇累计引进超亿元项目67只,总投资316.4亿元。累计拥有产值超亿元工业企业71家,高新技术企业85家。拥有市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46家、企业技术中心50家,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累计拥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家,数量占锡山区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拥有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3家。累计引进各类人才750余名。

  城乡环境日新月异,扮靓颜值

  种满缤纷花草的河畔,修缮一新的农房掩映在错落有致的绿树中,沿着东港镇港南村乡间小道一路前行,村庄的秀美风光尽收眼里。路上遇到的村民,三三两两,或是散步,或是运动,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生活充实而产生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美丽的村庄是东港镇城乡环境优化的一个缩影。现在,踏进当地的镇区和村落,原来破损脏乱的背街小巷消失了,房前屋后的乱堆乱放齐整了,环卫等基础设施得到了升级换代,白墙黛瓦的农屋整洁干净,道路笔直宽敞,河道清澈见底,江南村落“改头换面”,实现了华丽转身。镇政府积极优化交通道路环境,十年来,累计完成新改建主次干道131条、翻新桥梁6座。配套功能日益完善,城乡管理成效明显,新增停车泊位2万余个,新改建公园22个、农贸市场6个、公厕64座。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创建省级特色田园乡村1个、市级特色田园乡村1个、市级美丽乡村3个。高效农业提档升级,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9000亩,高效农业面积累计达3.27万亩。

  生态环境是高质量发展的绿色,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向来就是相辅相成的。在工厂林立的东港, PM_2.5平均浓度下降43%,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提高20个百分点,在苏南同类乡镇里名列前茅。十年来,水环境得到全面改善,国省考断面全部达标,累计完成河道生态治理45条、整治工程41个,创建省级农村生态河道17条,全镇生态河道覆盖率达到74%。国考庙桥、省考晃山桥断面均值稳定达到Ⅲ类水标准,25条镇级及以上河道达到Ⅲ类水标准,6条劣V类河道完成消劣。高标准打造新市镇、黄土塘古村、港南村南古庄3个美丽河湖示范区。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提标改造工程,完成46个自然村微动力改造提升。

  民生保障补短提升,持续用心

  用心办好每一件民生实事,群众自然心向党、跟党走。东港镇开展民生补短板“十项活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把握就业是最大民生这一“牛鼻子”,镇政府不断完善社保体系,累计完成32项民生实事项目,新增城镇就业1.26万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创建无锡市“15分钟医保服务圈”示范点,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办理大部分事务。

  住居、教育、文化建设“一个也不能少”。加大公共服务供给力度。出台《东港镇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工作实施意见》等办法,引入国企物业进驻管理,完成红豆苑、兴港家园、新嘉苑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居住环境得到全面提升。启动港下中学改扩建工程,完成东湖塘中学食堂新建工程、勤新小学外立面改造提升工程。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明生活,开展各类文体惠民活动3800余场次。怀仁社区农家书屋获评第九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镇综合管理服务指挥中心建成投用,完成20个村(社区)“四治融合”网格化社会治理打造,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多元化解信访矛盾,打造一体化办公矛盾调处中心,多年来调处成功率超99%。

  安全生产是发展之基。东港镇持续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完成工业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报告申报全覆盖,排查整改安全隐患1.3万条,立案查处企业83家。深化“厂中厂”专项治理,规范提升企业875家、取缔54家,完成示范样板建设2个。大力推进燃气安全整治,完成12个小区、23个自然村和55家企业“瓶改管”工作,积极防患于未“燃”。

  放眼未来

  辉煌成绩已成过往,美好愿景必会实现。“十四五”已然启航,东港镇党委政府任重道远,无畏前行。今后五年,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速高于全区平均;国税开票销售年均增速15%左右,综合竞争力大幅跃升,高质量发展走在现代化建设最前列。

  产业如何优起来?

  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电子化学材料、电力装备、固体燃料电池产业集群规模超500亿元,打造苏南地区有影响力的现代产业集聚地。创建成为省级高新区,科技创新在实体经济发展中的贡献度显著提高,聚才能力和人才效能显著增强,新旧动能转换明显加快,打造长三角地区创新连接“支撑点”。

  城乡如何融起来?

  美丽东港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乡村振兴全面推进,城乡环境更加宜居。市考以上断面水质优Ⅲ比例达100%,空气优良天数比率稳中有升,生态环境全面改善,城乡融合发展迈上新台阶。着力推进城乡管理精细化,实施“靓丽街巷”建设,提升城市治理水平的跃升。打造乡村休闲旅游动线,充分挖掘文化资源和农业品牌,打造全域美丽乡村。

  民生如何福起来?

  医疗养老教育保障、就业岗位创造、住房条件改善、文明程度提升、文化生活丰富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持续增强,建成高水平的平安东港、法治东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