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非凡十年

十年,看无锡科技的向“新”力!

  □本报记者 朱洁

  刚刚发布的新一轮创新型领军企业名单中,24家无锡企业上榜,位居全省第二。企业集群的发展质量,是一个城市科创活力晴雨表。创新型领军企业“顶天立地”、科技型中小型企业“铺天盖地”的格局,恰恰折射出:创新已成为无锡最鲜明的气质、最强劲的动力、最澎湃的激情。

  非凡十年,创新涌动。重大原始创新成果捷报频传、重大科技项目竞相落地、新兴产业加速聚集……十年跨度,创新跨越,成就振奋人心。根据科技部国家创新型城市最新评价排名,无锡位居全国城市第13位、地级市第2位。一份份来之不易的成绩,见证着这片热土的日新月异和澎湃活力;一个个清晰坚定的步伐,印刻着勠力同心、敢闯善创的耀眼足迹。

  坚定不移走好创新之路,是这座城市一直以来的底气。时间长河,静观之时,往往风平浪静。蓦然回望,才能体会波澜壮阔。今日之无锡,创新浪潮,奔涌不息。

  科技攻关步履不停

  “国之重器”标注创新高度

  时间是最忠实的记录者。回望这十年,无锡科技攻关步履不停,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挺进,迎来了一个个重大原始创新成果捷报频传的高光时刻。

  在最新一期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榜单中,神威·太湖之光排名第六。今年4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两位教授用神威系列超级计算机首次实现了长达7天的全球3公里空间分辨率模拟试验。这项成果对于预测极端天气、大气污染等事件具有重大应用前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科技攻关绝非易事。十年来,凭借不断跃升的创新实力,无锡身影在诸多国家重大科技工程与重大活动中屡屡出现: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内,“神威·太湖之光”连续4次问鼎全球超级计算机排名榜单TOP500第一名、应用成果3次获得“戈登·贝尔”奖;探秘深蓝,从“蛟龙号”到“深海勇士号”再到“奋斗者”号首次探底全球海洋最深处,创造了10909米的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体现了我国在海洋高技术领域的综合实力;“两机”领域内,越来越多的无锡企业加入产业链供应链,成为打造“大国重器”的重要力量……一个又一个硬核科技成果,标注着无锡创新发展的新高度。

  在代表着最高科技含量的国家科学技术奖舞台上,无锡留下了一个又一个褒奖创新的荣耀时刻。去年无锡捧回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9个奖项,获奖数量保持全国同类城市第一方阵。这些标志性重大科技成果改变着国计民生,同时彰显着自主创新能力强、产学研深度融合、全链条协同创新等鲜明的城市特色。

  从科技投入转化为重大创新成果来看,十年来无锡涌现出一批硬核成果:近十年获国家科学技术奖71项、中国专利奖75项,主导参与制定修订国际标准66项、国家和行业标准2386项,均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聚焦物联网、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领域,累计实施国家、省、市技术攻关项目超1000项,在传感器芯片、超大容量电容器、高温母合金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从科技投入转化为全社会生产力来看,十年来无锡科技进步贡献率稳步提高,连续9年位居江苏省第一。

  创新热潮一浪高过一浪,驱动着城市急速向前。

  不断擦亮太湖招牌

  优化生态抢占发展高点

  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持续发力,无锡有知难而上的开拓进取,亦有静水深流的长远谋划。近年来,无锡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和产业强市主导战略,积极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通过持续深入推动科技体制改革,不断优化科技创新发展生态,努力打响科技创新的“太湖牌”。

  适时启动创新创业资金“太湖之光”科技攻关计划!聚焦物联网、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和关键领域,2020年开始,无锡综合运用竞争择优、“揭榜挂帅”等项目组织形式,滚动实施关键核心技术研发计划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计划。几年来,已投入政府扶持资金近4000万元。

  大力实施“太湖人才计划”!目前已累计认定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团队)项目超2200个,孕育产生了药明康德、远景能源、卓胜微电子等创新型领军企业,连续三年获评“中国最佳引才城市”。

  唱响“太湖杯”科创“好声音”!“太湖杯”凝聚创业与梦想,并将创新创业的星火促成燎原之势。众多创业者在这里逐梦竞技,一颗颗创业的梦想种子在无锡大地萌芽生长,破土而出。两届“太湖杯”落地和意向落地项目累计超220个,为太湖湾科创带建设强势赋能。

  与多家高校签订“无锡太湖人才奖学金”协议!今年开始,针对无锡十大重点产业链,联动无锡企业出资为全国高校学生设立奖学金,计划设立200个由企业冠名的奖学金,每年发放给4000名大学生,打造太湖湾人才栖息地。

  如大潮奔涌、如细雨润泽,越来越多的创新主力军,源源不断涌入太湖之滨,激发出澎湃动能。十年来,院士团队、创业领军人物、海归创业者等越来越多的高水平人才选择无锡,正是源自对这座城市创新环境的认可,重才、惜才、爱才。

  走好创新之路,还需要强力且持续地投入与支持。2012年到2021年,全社会研发投入由2012年的200亿元上升至2021年的45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升至3.21%。制定“创新10条”等政策措施,市级科技发展资金从每年不到2亿元升至近10亿元。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收政策也得以落实,近三年减免税收达到400亿元,惠及企业26536家(次)。2014年设立的贷款风险补偿资金,近三年保持年均20%以上的增长,预计今年发放科技风险补偿贷款将超过100亿元。设立15亿元的市天使投资引导基金,“投、贷”联动为创新型企业加快发展提供保障。今年2月,无锡更持续强化创新驱动顶层设计,在全省率先出台了《无锡市科技创新条例》,从法治层面优化科技资源配置。

  面临长三角一体化、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战略叠加实施的重大机遇,如今的无锡,区域优势更加彰显。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在这些创新高地,都曾遍布无锡积极寻找“城市合伙人”的足迹,且合作篇章在不断刷新中走向深入,代表了无锡将自身发展置于历史大势、时代大局和国家发展全局之中,提升城市段位的深谋远虑。在“强磁场”中激起一个个精彩的“浪头”,无锡正快马加鞭、一路向“新”!

  内引外联勇立潮头

  资源集聚成就创新高地

  树高叶茂,系于根深。科技成果没有充分转化为发展优势,曾是无锡的一大“心病”。以新型研发机构为突破口,突破机制束缚,无锡近年来累计组建起46家新型研发机构,诸如“校地共生”“院所结缘”“1亿重奖”等一座城市与科研院所、院士团队“心手相牵”的故事为人津津乐道,这些科研“重兵”不断聚集,在无锡成就了一座座科技创新的高地。

  9月22日,华中科技大学无锡研究院多位院士集聚,共同为新型研发机构的未来谋大局。十年前落地无锡,华中科技大学无锡研究院从初始的几人团队到如今由研究院、孵化企业构成的600人团队的“大院强所”,一条产学研深度融合之路清晰可见。研究院陆续为200多家地方中小企业提供了公益性的智能制造诊断。研究院副院长浦栋麟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家“两机”零部件领域的本土老牌企业,去年下半年因一场对接会与研究院结缘,丁汉院士在这家企业设立了数字智造工作室,对传统加工工艺进行数字化提升,点对点的深度合作大大提升了企业的生产效率,最近企业和研究院还联合申报了市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近年来,研究院孵化企业20多家,并陆续引进了中车集团等一大批前沿战略项目,带动相关产业链发展。作为开放性平台,丁汉院士还以自身的强大号召力,带动丁荣军、黄震、梅雪松等多位院士、教授带着技术、项目落地无锡。

  十年光景,佳木成林。以集聚高端资源要素为重要路径,高能级创新平台已成集聚之势。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长三角太阳能光伏技术创新中心等标志性创新平台的相继建设,代表着战略科技力量平台的能级不断跃升。瞄准产业发展方向,无锡不断深化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科院等高校院所的战略合作。去年,无锡率先与国家首批12家高校牵手,为布局未来产业抢占未来人才。

  创新之树,还在加速生长。2020年9月,无锡太湖湾科创带发展规划(2020-2025年)的诞生,更为无锡创新引领之路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推动沪苏浙皖“两区六市”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环太湖科技创新圈从概念走向现实。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项目,这一规划的启动,意味着“全域联动”,无锡正以“一带引领、多城联动、全域协同”的创新发展格局打开发展新空间,下好区域创新协同发展“一盘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