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9版:教育周刊

我市一所高中19人获奖

探索科技教育模式 培养技术创新人才

  在刚刚过去的这个暑假,无锡市第一中学有19名学生在全国、省级科技类竞赛中获得多个奖项。其中,2人获得全国二等奖,6人获得江苏省一等奖。

  多学科融合 成就校园科技达人

  无锡一中高二学生李子达在这个暑假收获颇丰,他和小伙伴一起,捧回了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教育成果展示大赛创意天梯挑战赛二等奖和第五届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创新挑战赛太空电梯工程设计专项赛二等奖两份荣誉。

  记者了解到,创意天梯挑战赛要求参赛选手依据所提供的软硬件器材,设计搭建出结构稳定、高度更高、承载力更强的天梯。“我们一开始想用六边形来进行搭建,考虑到稳定性和重量要求,最终选择了三角形的整体结构。不过下次我们想要试试把三角形和梯形结合一下,尝试一下更复杂更稳固的几何结构。”谈起自己的比赛创意,李子达侃侃而谈,显然是经过了深思熟虑。

  李子达参赛所在的团队成员都来自无锡一中iMakeit机器人社,无论是编程、模型、还是机器人、三维打印,成员们都能够融会贯通、信手拈来,比如本次比赛中所需要的连接件、齿轮和提升装置等,都是他们利用3D打印技术现场制作的。据悉,他们所参加的创意天梯挑战赛融合了物理力学、工程应用等知识,不但考验选手的创新能力,还考验了选手的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临场应变能力。对此,李子达表示,今后要自学力学的相关知识,补充自己现阶段的知识面。

  不做“技术宅” 用光影记录精彩

  这个暑假,无锡一中学子张锴锐收获了2022年“领航杯”江苏省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数字创作项目一等奖的荣誉,这也为她两年的社团生涯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张锴锐的作品《知音》是一部有关2021年无锡一中学子学习生活的小型纪录片。“这是我们社团的传统,我们每年都会制作一部这样的微电影,一是为留下回忆,二是为了延续与传承。”张锴锐所在的社团名为IPA信息技术与摄影协会,是无锡一中最早创立的社团之一。作为社长,张锴锐组织社员们摄影摄像、后期制作……他们一起用光与影记录每一个精彩瞬间。

  张锴锐笑着告诉记者,虽然数字创作类作品看起来似乎技术含量并不高,没有“高大上”的科技感,但实际上要拍摄制作一部好的微电影,不仅需要制作者拥有熟练的拍摄、编辑等信息技术手段,也更考验大家的文学功底和艺术素养,“我很开心能在这里遇到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用心记录生活,一起发现美好。”如今,已经进入高三的张锴锐表示,过去两年间,无锡一中的科技创新教育和社团活动经历,让她对科技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与热爱,希望自己今后能够有机会往人工智能的专业方向发展。

  让兴趣做老师 成为祖国需要的人

  多年来,科技教育一直是无锡一中一张靓丽的名片。作为科技教育特色学校,无锡一中致力于培养能设计、会智造的技术创新人才。面向全体学生,夯实衔接课和必修课,举办各类科技活动;面向特长学生,开设校本选修课程;面向拔尖学生,组织特色社团活动和创新竞赛。“即使是在‘停课不停学’期间,我们也开设了手机编程、Vlog设计与制作两门线上科技类选修课,满足学生的需求。”无锡一中技术组组长张月香表示,学校分梯队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努力为学生搭建各种展示特长的平台。

  据悉,目前学校共有IPA信息技术与摄影协会、iMakeit社团、Friday广播社和seco密码社四大科技类学生社团,全校共有近300名学生活跃其中。社团完全由学生自主打理,由教师参与指导与帮助,由学校提供场地、器材和技术支持。每年5月份的校园科技节,是这群学子展示科技创新成果的专场。无论是机器人翩翩起舞,还是传统的纸桥比赛,都能吸引全校师生的目光,越来越多的学生因此愿意参与进来,一起“大开脑洞”。

  一直以来,无锡一中为学生提供真实、完整、开放的实践体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技术学习过程,促进学生自主高效地思考与创造,全面发展学科思维,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激发创新热情,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科技素养。记者从学校了解到,近3年来学校在各项科技类比赛中屡获佳绩,累计获奖88人次,其中全国一等奖1人,江苏省一等奖12人。“据不完全统计,今年毕业的学生中,科技类的相关专业成了一中学子的热门选择,技术类专业人数达329人,在608名理科生中,就有超半数人选择了科技类相关专业,选择将个人兴趣与国家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张月香自豪地说。(李陶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