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科创周刊

对科技创新要有“静待花开”的耐心

  现代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各个地方发展的危机感、紧迫性不断增强,在日常工作中人们不免会生出“速成”“短平快”的想法,这是无可厚非的,毕竟任何一个人都想早点达成目标、愿望成真。但有些事情是急不得的,必须要“文火慢炖”才能见成效,比如科技创新,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少领域都要先下一番“十年寒窗苦”的功夫,才能迎来“梅花扑鼻香”的时刻。这也给城市施政者带来一个启示:对科技创新不要太急功近利,要多一点包容,给一些试错的空间,保持一份“静待花开”的耐心。

  现代科技正呈现出学科间交叉融合程度深、更新迭代快等特点,使得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加快涌现。但我们也要看到,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一些领域缺乏重大原创性成果、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就是因为基础科学研究没有跟上,只能做跟跑者,做不了领跑者。正如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王晓东所说:“基础研究特别是真正的原始创新,是很难写在纸面上、按计划进行的,只有在科学家的大脑里不断孕育、大胆探索、灵活调整,才有可能在一个非常动态的过程中取得突破。”

  就像举重、跳远等体育比赛,先要深蹲、充分助跑才能迎来最后的一举、一跃。为了给科研人员“松绑”,这两年,国内多个地方出台举措,给科技创新营造更自由的空间。比如,湖北省提出,科学设置人才评价周期,基础研究人才、青年科技人才重点推行聘期评价、长周期评价,包容“十年不鸣”,静待“一鸣惊人”。安徽省合肥市以“科里科气”的特质吸引了大批优秀科学家、高端科研人才和年轻科技人才,该市探索科学家当家作主的科技体制,设立人才发展资金,实施顶尖人才引进、产业人才资助、政府特殊津贴等多形式的资金支持,意在让一切创新创造的源泉充分涌流。

  对无锡来说,要壮大物联网、集成电路、高端装备等重点产业集群,重中之重是看掌握了多少关键核心技术,并且要看这些技术成果在无锡的转化落地情况。而这,必须要保持一定的耐心,边探索边前行。华中科技大学无锡研究院落地无锡十年,建成22个技术研发团队,累计承担科研项目721项、申请知识产权380项、衍生孵化科技企业20余家。这张成绩单很靓丽,但这不是靠一日之功,靠的是该院科研人员长达十年的辛勤耕耘,当然也离不开无锡市、惠山区对该院科研工作的“宽容”。现在很多外地高校的科研团队来无锡考察时,都喜欢去华中科技大学无锡研究院看一看,了解一下这个研究院成长的“密码”,这实际上是无锡静待科技创新“一鸣惊人”的很好的案例。

  当然,什么工作都有轻重缓急之分,发展也是如此,有短期、中期、长期等不同的发展目标。对科技创新工作来说,也要制定梯度发展计划。对当前亟需攻克的难题,可以加紧研究、引进一些马上就能用的“立竿见影”技术。对事关长远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则要通过“揭榜挂帅”等方式审慎论证选择科研团队,并给予科研团队充分的自主权和包容性,让他们静心钻研攻关,实现城市发展和人才自身价值的双赢。

  (石洪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