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要闻

试点精准用地 激活公共空间

  本报讯 锡山区今年在全省率先开展的乡村公共空间深度治理,开启了乡村建设新境界。作为试点的谢埭荡村已节约宅基地3000平方米、新增耕地20亩,预计3年后项目运营成熟,村集体固定经营性收入可由今年的600万元增加到1000万元。

  “新时代乡村要有新气象,但如果仅仅是对现有农地、村庄内外、道路、水体等公共空间由乱到治、由不够规范到规范化的建设,还不够。”年初,谢埭荡村书记华东明接到试点任务时就提出看法。就现状进行的整治,难免会因与不断发展的产业不匹配而需要二次整治。在和专家、村委干部商议后,他们明确要围绕村庄规划深入治理“三块地”,在优化布局中集约用地。当时,村里按规划要新建餐饮、渔文化展示等农旅载体,面临着配套建设用地缺口达100亩的窘迫事实。

  800亩鱼塘经营权收归集体后再发包,持续开展农房建设、引导农民适度集中居住,28家小散企业逐步腾退……每项治理举措都与人有关、涉及到多个部门,往往一个小问题就要协调村民开多次会议协商,甚至一趟趟跑到村民家里解释、动员。原先由37户农户分散经营、乱堆放现象严重的800亩鱼塘,已被整治成岸线齐整的生态化鱼塘。用于鱼塘看护房的6000平方米土地腾了出来,再加上实施“小田变大田”耕地整治,村里新增了20亩耕地。

  通过翻建农房,宅基地利用效率也不断提高。经村民代表大会同意后,二期48户农房将建成叠加别墅,即一户的宅基地上建供2户人家住的房子。再加上去年完成的一期93户农房建设,村里已腾出宅基地3000平方米。与此同时,村里28户小散企业也逐步开展腾退,2025年前将全部退出……届时,100亩建设用地缺口即可补上。

  村委门前100多亩原先的老旧鱼塘,正在恢复成湿地,以展现渔村的生态多样性;村集体已与头部企业签约,要将原先的废弃农房、杂乱菜地等40亩低效用地发展成农业研学基地;800亩鱼塘已发包给2家农企养殖澳洲小龙虾和长江三鲜刀鱼,平均每亩租金由原先的500元提高至2500元。很快,老旧渔村将兴起集捕捞体验、文创体验、民宿等于一体的休闲旅游业,以及农业研学、农村电商等新业态,预计正常年景下可吸引年游客量50万人次以上。(朱雪霞、见习生 印欣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