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发布厅

华晶电子集团公司为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 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我国引进的第一条成套集成电路生产线定点在742厂,我国“南方微电子基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无锡微电子工程落户在742厂,我国“908”工程的主体部分建设在华晶,从江南无线电器材厂(代号为“742厂”),到中国华晶电子集团公司,这一中国微电子骨干企业,在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最近出版发行的《无锡工业企业发展亲历记》(1949-2019)一书刊登了原742厂厂长、党委书记,中国华晶电子集团公司总经理王洪金的回忆录,详细介绍了中国华晶电子集团公司那段辉煌历史。

  1960年,在国家“大办电子工业”的号召下,无锡市把无锡电讯器材厂的半导体车间分离出来,连同南长区公私合营华昌丝厂的一部分人员,组织成立了江南无线电器材厂。当时工厂在半导体业务方面只能生产一些二极管。

  1963年1月1日起,江南无线电器材厂归属国家第三机械工业部第十管理总局(后为四机部),更名为“国营江南无线电器材厂”,代号为“国营第742厂”。

  国营江南无线电器材厂建厂时的棉花巷老厂区

  四机部接管后,国家每年对工厂都有一定的投资,逐步配备、增添了一些设备,但是企业的技术能力还很薄弱。一方面工厂从内部想尽一切办法提高技术水平,通过学习兄弟单位技术、引进技术人员、自己动手搞革新等举措,逐步扩大企业产品品种,另一方面,工厂从国家层面组织进行了“厂校合并”。1968年底,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作为试点,将无锡无线电机械学校与742厂合并。经过内外双修,工厂技术力量有所增强,开始承担新型半导体工艺设备的研究、试制,工厂地址也从棉花巷搬到了大王基。

  1968年底,国营江南无线电器材厂搬迁到大王基

  从加强管理入手,提高企业精细化管理水平。企业原来是一个里弄小厂,随着工厂规模的扩大及生产能力的提高,必须提高企业的精细化管理水平。企业贯彻“质量第一”的理论,切实加强技术管理,制订了一整套产品质量标准、工艺规范和检验标准。各车间分解落实了岗位责任制,各班组设立了“六大员”(统计员、财产保管员、安全员、生活福利员、质量检验员、考勤员),充分发挥职工自主管理的作用。健全了经济活动定期分析制度,针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由厂领导分别挂帅组织解决。1972年,企业开展了产品质量运动,成立质量检查验收小组,颁布《厂整顿产品质量验收标准》,设定了8个方面的验收标准,加强考核,真抓实管,产品质量得到了逐步提高。

  从研发新品入手,提高企业产品竞争能力。企业把产品试制任务落实分解到每个技术员身上,让每个技术员都担负生产一只产品或试制一只产品的任务。其时3DG19高频小功率三极管,3DK7、K2开关三极管和3DA5大功率管逐步投入正常生产,各种硅高频大功率低噪声、硅高速开关和各种数字场效应集成电路等20多个品种先后投入了生产试制。70年代中期,工厂已经能够生产CMOS和POMS电路、高速STTL系列电路,到了70年代后期,工厂已经开始摸索生产黑白电视机六块电路,并承担国家微型计算机用8位CPU的攻关任务。742厂曾先后9次荣获国家金牌奖、8次荣获国家银牌奖,以及国家级企业技术进步奖,晋升为国家一级企业。

  从凝聚人心入手,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根据半导体器件生产的特点,企业在全厂范围内组织开展了“大战红五月”等一系列活动。活动中,广大干部职工几乎都是早班连中班,或者是中班连夜班,在那个年代,许多人都有过“7进7出”的经历,就是早上7点上班,晚上7点下班。为了尽快完成国防重点工程配套产品的试制生产任务,干部职工还把铺盖搬进了车间,日夜连轴转。好人好事不断涌现,生产捷报频频传来,“大战红五月”活动更成为企业的传统。在那个时期,企业注重树立典型,发挥先进员工的表率作用,用先进英模的事迹激励大家为企业、为国家多做贡献,由此涌现了一大批全国和省市的劳动模范。

  之所以说742厂为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主要原因有三条:我国引进的第一条成套集成电路生产线定点在742厂;我国“南方微电子基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无锡微电子工程落户在742厂;我国“908”工程的主体部分建设在华晶。

  其一,我国引进的第一条成套集成电路生产线定点在742厂。

  1977年初,经中央批准,决定从日本引进彩色电视机用线性集成电路生产线。一开始,这条引进线初定选址在湖南,为了最终落实和确定这条引进线的定点地区、建设单位,四机部等相关部委连续开展了多方面的勘察和分析研究工作。

  742厂获得了国家将要选址建线的信息后,连夜组织起草报告,由厂长王洪金亲自赶往上海,向正在上海考察的电子部基建司司长报告情况。随后,王洪金又多次赶赴北京,向部领导列数无锡承担项目的优势所在。四机部部长王诤在了解情况以后,被无锡的真诚执着所感染,真诚表示:“我投你们无锡一票!”

  1977年7月,江苏省革委会根据无锡市革委会提出的关于引进线的定点报告,正式向国家计委、国家建委提出要将引进线定点在无锡市742厂的报告。

  1980年5月开工建设的引进工程3吋5um技术生产线厂房

  1978年10月,国家计委批准了江苏省革委会和四机部的定点报告,正式下达了任务书。任务书指出:同意利用742厂进行扩建,建成专门生产电视机集成电路专业工厂和MOS与双极型集成电路的试制厂,形成年产彩色电视机线性集成电路11个品种年产量2600万块的生产能力。项目随即启动,1980年5月开工建设引进生产线前道工序(3吋、5微米技术),1981年10月引进线后工序投产,1982年10月引进线前工序投产,1985年引进工程通过国家验收。由此,742厂成为了当时我国产能最大、工序最齐全、涵盖集成电路完整产业链的专业工厂。

  引进线投产以后,742厂还存在一个尽快突破设计产能上量的问题。当时的难点是“国外给定的产品标准与用户需求的产品标准存在不一致”。那么,是“机械地死抱国外给定的产品标准”,还是“全面满足用户需求为首选”?企业最终选择了“全面满足用户需求为首选”“用户标准就是产品标准”的发展思路。事实证明,这是符合现代企业管理要求的,也是符合市场规律的。1987年,工厂取得年产集成电路3003万块的好成绩,并在以后连续多年保持了高增长的势头。据1987年全国统计数据:742厂的产品产量占到了全国的近40%。

  1982年10月,引进工程3吋5um技术生产线前工序投产

  其二,国家“南方微电子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落户742厂。

  742厂引进工程取得了成效,将我国的5微米双极工艺及相应产品推上了新台阶,但与当时国际技术相比、与我国巨大的市场相比,仍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七五”期间微电子产业的头号工程——无锡微电子工程上马并落户在了742厂。

  无锡微电子工程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解决存在的“工艺”与“产品”方面与国际技术上的差距,具体的任务有4项:建立24所无锡分所、引进3微米技术MOS生产线、5微米双极生产线扩产、建设相应的配套设施。

  1983年5月,电子工业部作出决策,从部属24所抽调500人,到无锡组建24所无锡分所,组成无锡微电子科研生产联合体,发挥742厂引进线的大生产经验和24所的技术能力,强强联合,争取时间,尽快掌握2—3微米大生产工艺技术。

  科研生产融合发展的无锡微电子科研中心101号厂房

  1985年,正式注册成立“无锡微电子联合公司”;1987年,国家计委批准无锡微电子工程科研中心开工建设;1989年8月,工程建设期间,在联合公司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华晶电子集团公司”; 1990年11月,MOS生产线开工建设;1994年6月,无锡微电子工程通过国家验收,正式投入生产。

  开工建设的无锡微电子MOS5吋生产线(2—3um)厂房

  24所分所成立后,利用742厂已有的厂房、设备条件,于1986年3月完成了“六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研制出最小线宽2.5微米、集成13万个元件的64K动态存储器,通过技术鉴定,1993年生产出中国第一块256K动态随机存储器。新建成的设计中心从1988年到1992年,开发新产品108种。双极电路扩建项目的投产,则使工厂双极电路的年生产能力,从1990年的3230.4万块增至1993年的4500万块,技术能力提高到5吋、3微米。企业的生产能力、技术水平、经济效益都获得了极大的提高。

  华晶历来重视人才培养和企业文化建设,有一套成功的人才培养机制,包括干部考察制度、后备干部制度等。多年以后,人们称赞华晶是中国微电子产业的“黄埔军校”,就是因为从华晶走出了许多在我国集成电路产业链上、在各条战线上发挥巨大作用的人才。半导体行业协会对此做过一个统计,从华晶走出去的在其他公司或政府部门曾经担任过主要领导、骨干的人数不下500人,目前仍然有300多位华晶人继续奋斗在我国集成电路产业链的各个重要岗位上。

  科研生产融合发展的无锡微电子科研中心102号厂房

  其三,“908”主体工程建设在华晶。

  908工程,是指1990年8月机械电子工业部提出的工程建设计划,是继“无锡微电子工程”之后,我国向集成电路产业发起的又一次冲锋。

  当时,908工程在三地之间做最后的抉择:上海、无锡、绍兴。国家通过调研、考察、打分,最终确定以华晶为依托,建设“908”主体工程。

  整个908工程建设的主要任务有3项:一是通过国际合作,建设一条6吋0.8—1微米、3000万块/年产量的硅生产线,这是908工程的主体部分,建设任务最后确定在无锡的华晶集团公司进行;二是以北京集成电路设计中心为重点,建立若干集成电路设计中心,形成新品开发能力;三是建立掩膜制作中心,满足国内需求以及开拓国际市场。

  908工程从1990年8月启动,到1992年9月国家计委才正式下发立项通知,两年多的论证过程主要讨论了两个问题:引进是以通用电路为主还是以专业电路为主?是跟踪国际先进水平为主还是满足国内需求为主?这两个问题就现在的认识来看应该是很好解决的,但是囿于当时对产业认识与积累的不充分,造成了难以抉择的状况。当然长时间的论证过程,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计划经济思维的干扰,最终形成了决策上的“马拉松”。

  中国华晶电子集团公司大规模集成电路生产线(908工程)开工典礼

  908主体工程先后历经了与美国的ATMEL公司、朗讯公司,日本的富士通公司,加拿大的北方电讯公司的谈判,最后在1995年,选择了与美国朗讯公司签约。1998年初,在华晶公司建成了一条0.8微米—1.2微米、月产1.2万片的6吋生产线。

  主体工程建设进度,本身来讲,时间安排是抓紧的,但是由于工程前期的论证、谈判所用的时间过于冗长(近5年),导致了工程建设尚未完全实施,产品技术就已经大大落后。

  一直以来,回忆908工程这段历史,总有那么一些惋惜,也总有那么一些不甘。但是战斗就是这样,需要有冲锋陷阵的队伍。历史的发展也是如此,从来就不缺少为了理想而奋斗的先驱。回望908工程,它为我们更好地认识半导体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理解在产业发展中政府支持与企业自主的相互关系、领悟产业在投融资方式的内涵等,提供了很好的总结借鉴,也为我国半导体产业的后续发展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中国华晶电子集团公司8英寸模拟晶圆生产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