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要闻

不要让“双十一”陷入“题海大战”

  “双十一”向来被认为是网购的狂欢节,这段时间,各大电商平台的“预售”陆续上线,一年一度的“双十一”促销战已提前拉开序幕。相较往年,今年的“双十一”促销战依然很火爆,但消费者对这个人造购物节是既爱又“怕”,爱的是促销力度够大,怕的是“套路”繁多。

  其实,随着电商经济的发展以及线下实体店的发力,现在的购物渠道越来越多,一年内有“五一”、“6·18”、国庆节、春节等多个大的消费时间节点,商家会推出多种针对性的促销让利活动。在消费的供给端更为丰富多元的情况下,消费的需求端完全可以做到理性从容一些。特别是在面对“双十一”这样的代表性人造购物节时,消费者不应该再盲目扎进促销让利“题海”,而是要答好理性消费这道“必答题”,做到量力而行、科学消费,避免冲动“剁手”和陷入退货维权的境地。

  “双十一”购物节已举办多年,应该说对促进消费、拉动内需、发展数字经济功不可没,但一些问题也引起消费者的强烈不满,其中最为人诟病的就是名目繁多的套路、规则。比如,“先提价再打折”并未让消费者享受到期待中的优惠,预售、红包、满减、买赠、优惠券、主会场、分会场、互动游戏、积分兑换等促销套路让人看得眼花缭乱,有的商家还喜欢在半夜玩“零点开抢”,怪不得有消费者调侃说降价成了“奥数”、购物成了“血拼”。

  很多人喜欢网上购物,也是想着足不出户就能买到价格实惠的商品,既省时间、精力又省钱。购物打折简单明了,让一件商品高效完成交易,对买卖双方来说都是好事。一些商家弄那么多促销套路、搞所谓的促销“创新”,虽然赚足了眼球,但因为实际的让利幅度未达到消费者的心理预期,或者是下单量暴增导致错配货、晚发货的情况增多,使得售后退货多、消费纠纷多,商家、平台的公信力也越来越差,实际上造成了买卖双输的局面,背离了网购的初衷。

  明明白白打折促销这件事,单靠电商的诚意显然不能解决问题,需要发挥好监管的力量。去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下发了《关于规范“双十一”网络促销经营活动的工作提示》,“先提价后打折”等行为被明确禁止,“一键退差价”等机制逐步落地。近日,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制定发布了《“双十一”网络集中促销合规指导书(2022)》,向电子商务企业提出八方面合规要求。其中就包括,加强促销方案的事前审查,不玩“促销套路”,促销规则简单明了;禁止采取“虚假打折”、“虚假标价”、不履行价格承诺等违法方式开展促销。近日电商平台推出的“双11淘宝支持全程价保”也冲上热搜,引发热议。

  电商平台上的东西价格再实惠,也要消费者拿出真金白银去买单。作为消费者,面对“双十一”促销大战,一定要多一些清醒和理性。低价并不等于实惠,下单前要仔细阅读促销条款,区分“到手价、尾款价、预售价”等计价方式,明确红包、优惠券使用范围和期限。面对“双十一”大促的狂轰滥炸,一些人容易因为优惠促销、凑单等原因而囤积过多商品,带来不必要的浪费或退货维权问题。与其事后“悔断肠”“吃土”,不如在下单前三思而行,货比三家,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商品,做到理性消费、绿色消费。

  通过多方的协同发力,期待“双十一”购物节能少一些套路、多一些真诚,打折多少、怎么打折简单明了,让消费者买得轻松愉快,让商家既卖出商品又赚取人气,为消费需求的提升注入更多正能量。(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