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时评

让农耕文化之花在乡村美丽绽放

  □ 蔡淑野

  日前,农业农村部公布100个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宜兴市成功入选。作为全省入选的4个示范县之一,宜兴乡村不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村民幸福指数高,更有蕴含其间的文化内核成为乡村振兴的密码。比如,紫砂文化在产业推广、艺术展览和游客体验中得到了弘扬,徐舍丝弦等一批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间庆典中重新焕发生机,一座座古桥、古朴建筑、古树等历史遗存得到保护。

  农耕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几千年中华文明的璀璨瑰宝,也是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留给我们的珍贵财富。文化兴则乡村兴。我国是农业大国,传承发扬农耕文化,是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也是更好树立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前段时间中办、国办印发了《“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对促进乡村文化振兴提出明确要求:“加强农耕文化保护传承,支持建设村史馆,修编村史、村志,开展村情教育。把乡土特色文化融入乡村建设,留住乡情乡愁。”这对发掘农耕文化,进而保护和传承农耕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千百年来人们在漫长的农业种植中崇拜自然、敬畏自然,主张顺天时、量地利,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天人合一观念,使得农耕文化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农耕文化的形态是无形的精神与有形的实践相互作用的结合体,时至今日,虽然有些旧的农业技术被新技术所替代,但流淌其间的农耕文化却从未间断。拿大家熟知的二十四节气来说,“不懂二十四节气,白把种子种下地”,这句流传民间的农谚生动展现了古人创立二十四节气从而指导农业生产的智慧,春种、夏锄、秋收、冬藏,人们自古便懂得按照自然规律开展农事活动,此后逐渐形成的土地、水利、祭祀等制度,也都与这息息相关,对今天农业实践和现代农业的发展,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农耕文化的实践性也决定了其传承不该束之高阁,应当用更富时代性和创新性的诠释手段,让农耕文化在田野乡间处处绽放,融入大众生活。比如,充满历史气息的农耕文化展示馆、妙趣横生的生态种植园、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业遗迹、人们喜闻乐见的民间手工技艺、书香四溢的乡村图书屋、精彩纷呈的农民丰收艺术节等,都是在全方位展示农耕文化,让其潜移默化地融入日常生活。

  无锡具有悠久的农耕文化历史,其中阳山水蜜桃栽培系统曾被列入第四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成为我市首个国家级农业文化遗产。阳山镇建立了水蜜桃种质资源圃和品种基因图谱,形成一套集成综合的种植栽培改良技术,并进行应用推广,此外还通过开发农业休闲观光项目,让阳山水蜜桃文化深入人心。市农业农村部门立足时令节气、本土特色推出的“无锡农业品牌故事”,让“锡字号”农产品和农业文化熠熠生辉。市文旅部门组织的文艺作品下乡、乡村大舞台、露天电影院等各种文化交流活动,让更多与农耕生活密切相关的文艺作品、表演艺术飞入寻常百姓家。

  农耕文化需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秋高气爽的时节,市民朋友不妨带着长辈和小孩到田园乡间走走,感受丰收的喜悦,品味农耕文化的魅力。

  (作者单位:无锡市退役军人事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