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区域新闻

整治改造老鱼池、泥水塘,保护太湖水环境

西锄村平塘填池造出一方良田

  本报讯 近日,宜兴市和桥镇西锄村港下高效农业示范区开始收割水稻,村民们望着金灿灿的稻谷,笑意写在脸上。村党总支书记吴桂良站在田埂上指着眼前的一片稻田介绍,去年至今,全村采用退池还地、退塘还田的方法,建设高效农业示范区和微型湿地,迄今共整治改造老鱼池、泥水塘3300余亩,新增耕地800余亩。今年,村民们在新耕地上首次尝试种植水稻,预计水稻亩产量将超500公斤。

  坐落在滆湖之滨的西锄村是宜兴市著名的水产养殖村,许多村民祖辈就是渔民。凭借丰富的养殖经验和优良的水域资源,不少人利用家门口的池塘养鱼养蟹,还有人在承包地里开塘建鱼池。虽然村民的荷包不断鼓起来,但是养殖水产投放的养料,加上鱼蟹的排泄物,使得水体日趋营养化,也让滆湖水域环境保护压力倍增。由于滆湖水系直通太湖,是太湖水体的自然净化地,也是太湖水生态修复的重要一环。根据宜兴市重点区域水产养殖污染整治方案,去年以来,西锄村以建设高效农业示范区为目标,掀起了整治改造老鱼池、泥水塘的热潮。

  港下自然村周边有一处大面积地块,老鱼塘混杂分布于农田中,其中不少鱼塘是当年农户开田筑起的。“通过平塘填池可以改造成耕地,但难题是鱼塘的经营权分散在水产养殖专业户手中。”于是,村干部深入农家,宣传滆湖水域环境保护政策和建设高效农业示范区的设想,激发大家退池还地、退塘还田的积极性。功夫不负有心人,蒋新南、吴俊伟等养蟹专业户舍小利、顾大局,第一时间签下退塘还田协议,其中蒋新南退塘还田面积超百亩。示范带动产生强效应,规划红线内的水产养殖户纷纷签订退塘还田协议,并腾空各自打理的鱼池蟹塘,支持村里建设高效农业示范区。

  在老鱼塘上造新耕地,填塘用土成了稀缺资源。在上级政府部门的支持和关心下,西锄村用足用好滆湖水域环境保护优惠政策,采用招标的办法从外地落实客土,满足退塘还田所需用土。土源问题解决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由于湖边道路狭小,加上路基松软,载重车辆难以将客土运进施工现场。办法总比困难多。西锄村通过水路运输、短途驳载的方式,将客土源源不断地运往退塘还田现场。同时,西锄村同步建设水利系统,新建泵站1座、涵洞11座,新修灌溉渠道1.6公里、生态排水沟2.7公里,配套完善机耕道路。经过一系列改造,今年初,港下自然村周边新增耕地800亩,吸引不少种植户争相前来承包新农田。

  请谁来种地?西锄村划下一道硬杠杠,即示范区要种就得种好。经过公开、公平、公正竞争,3位有实力、有能力的种植专业户获得经营权。耕地经营权交出去了,村干部仍不忘“扶上马、送一程”。西锄村专门请来农技专家现场办公,指导专业户通过开展测土配方、施用有机肥,进一步提升地力。每到重要农时,村干部经常走进田间地头,协助种植户防治虫害。今年夏季气温高,持续时间长,村干部与种植户协力战高温、保丰收,新修水利设施发挥大功效,示范区栽种的水稻长势喜人。

  连日来,趁着种植专业户们都在田头忙收割稻谷的当口,吴桂良带着村干部们又一次打开“踏田”模式,来到丰收的田野。“引导农户落实休耕轮作,开展新耕地土壤培肥,西锄村干部也有农事要忙。”吴桂良说。(双力、万芳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