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要闻

在无锡,打开智能传播时代新图景

  迈进智能传播时代,如何开启智媒未来?昨天,2022中国国际智能传播论坛开幕式暨主论坛的主旨演讲环节,来自全球智能科技与传播行业的学界、业界和商界精英汇聚一堂,围绕智能传播发展前景、数智融合、产业升级、文化交流、社会责任等热点议题,集智共商、交流分享,打开智能传播时代的新图景。

  好内容始终是舆论场上“硬通货”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这对媒体创新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在信息技术发展一日千里的今天,无论媒体形态如何变化,有品质、有品牌、有价值的内容始终是舆论场上的硬通货。”央视网董事长、央视频公司总经理过彤开门见山抛出观点。

  过彤表示,智能传播时代,能否运用新技术为内容生产和创新插上翅膀,关乎媒体能否拿到未来竞争舞台的“入场券”。结合工作实践,他举例说,央视网已建成国内最大的智能化时政报道素材数据库,并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推出了中南海月刊等产品,有效提升了时政报道的效果。

  “如我们所见,许多领域都面临巨变,传媒业也不例外。”今日俄罗斯国际媒体集团总裁德米特里·基谢廖夫也认为,数字技术进入传媒领域后,加速了假新闻的扩散,也侵蚀了新闻的严肃性。他对中国同行在推广新技术的同时坚持内容质量表示钦佩,并提出,只有把技术创新和社会责任感结合在一起,传媒工作者才能为全球受众提供真实可信的资讯。

  坚持用技术创新驱动融合发展

  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和持续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需要主流媒体在技术创新等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人民日报社江苏分社社长何聪介绍,为扎实推进媒体传播智能化升级,人民日报社努力突破媒体融合瓶颈,在关键核心技术上自主创新。“上线的人工智能创作机器人,具备5G智能采访、AI辅助创作、新闻信息追踪等多个功能,助力新闻采、编、校、审、播、印、发、评全流程生产。”着眼视频化发展趋势,人民日报社还应用AI+秒播+8K等新技术,打造权威视频资讯聚合平台,通过资源整合、技术融合、项目联合、人才聚合为新媒体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如今,智能录音笔、办公本已成为不少记者进行采访的有力助手。科大讯飞联合创始人兼高级副总裁徐玉林介绍了人工智能助力新闻内容生产制作和传播的成功案例。以科大讯飞的虚拟主播为例,他们可以说60多种国家和地区的语种或方言,为了提高效率和质量,公司还搭建了交互平台,打造虚拟生态。他表示,科大讯飞经过多年探索,已将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到媒体生产的全业务流程,帮助媒体实现向“智慧媒体”的飞跃。

  拥抱智媒时代做好文化传播

  “没有传播就没有现代文明,在无锡举行的这次论坛意义非凡。”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谭建荣看来,无锡在中国近代科学、工业、教育、社会文明发展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下转第4版)

  (上接第1版)完全有理由把无锡建设成为国际智能传播的重要基地。中国传媒大学校长张树庭也说,无锡是传统与创新交相辉映的活力之城,这里既有烟雨江南的古巷,也有高耸入云的楼宇,既有传统文化的余韵悠长,也有数字+文化的生机蓬勃。

  智媒时代,无锡应该如何做好国际传播?“要以文化为根底!”张树庭举例说,目前世界范围内实现较好传播效果的大多为文化类的短视频,比如美食、武术、中医药、节日民俗等,这些有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是科技赋能下文化传播的新样式、新形态。“它们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积极探索中华文化,寻找与世界各国文化的共识融通之处,以此助力国际传播,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必须紧跟智能媒体发展新需要,锻造会使用“十八般兵器”的全媒体复合型专家型后备人才队伍,切实增强国际传播能力。(陈菁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