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洁
又一年中国无锡“太湖杯”国际精英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落幕,一批批科技人才、团队带着项目,通过大赛与城市碰撞出最热烈的火花。与之对应,“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等,这些频频从参赛者路演中出现的词汇,折射出随着一系列双创政策措施落地,众多企业牢牢抓住“创时代”的新机遇,努力从底端跃升、抢占全球产业技术高地,支撑产业转型升级。
颠覆性技术项目增多,亮出自主可控“金刚钻”
近来,越来越多的颠覆性技术项目在大赛涌现,它们在解决国家重大技术需求、人民生命健康等方面彰显出参赛团队、企业的智慧和力量,给大赛评委留下了深刻印象。
斩获总决赛国际团队组第一名的新一代无线通讯射频前端芯片项目,参赛企业芯百特微电子(无锡)有限公司已是连续三年获得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国家优秀企业奖的“知名选手”。据项目路演人介绍,目前我国已经是全世界最大的智能手机和设备等产业的生产地,但射频电路主要依靠进口。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达到了国际领先的性能和工艺水平。据悉,自成立以来,芯百特已自主研发了近50款射频芯片,实现了近20款芯片的量产。
半导体行业对设备精度要求比较高,部分设备来自国外。获得初创企业组第一名的高精度半导体滚圆磨面刻槽一体机项目,由无锡连强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参加路演,该项目负责人之一的倪艳艳告诉记者,该一体机将原先需在三到四台设备上完成的工序集中到一台设备上,一次装夹即可完成多道工序。这款设备此前荣获多项国家专利,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国内外多家知名晶体加工厂家。成立短短一年左右的这家企业,最近接到了国内某知名企业一笔上亿元的订单,订购半导体滚圆磨面刻槽一体机和数控晶体平面磨床两款设备。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金刚钻”项目,可以极大地提高国内产品的自主供给,也有机会去赶超世界的先进水平。“无锡军团”的技术含金量,不仅仅体现在“太湖杯”的赛场上,在今年第十届“创业江苏”科技创业大赛上,无锡共有15个项目在总决赛获奖,位列全省第一,刷新参加省赛十年来新纪录。
参赛数落地数创新高,亮出强“锡引力”新标签
通过搭建创新创业者与区域产业之间的对接平台,无锡正通过“太湖杯”努力实现技术和产业的“优势叠加”、科技与金融的“双向融合”、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协同共进”。
项目、团队、人才对无锡创新生态的认可,有两组数据可以直观体现:一方面,尽管上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但大赛还是吸引了5700多个团队及企业项目报名参赛,报名数量创下历年新高,最终有49支人才创业团队和25家科技企业迈上了总决赛的舞台。另一方面,结合无锡“465”现代产业体系,吸引优质项目落地、实现硬核科技项目和本地产业的对接,是无锡举办“太湖杯”的最终目的,参赛企业、团队的落地数量就是最好的“锡引力”佐证。市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的数据显示,去年,通过大赛注册落地无锡的企业达到110家。截至11月16日“太湖杯”总决赛落幕,共有131个参赛团队落地无锡,注册资金总额14.29亿元。
丙酮酸激酶缺乏症,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为一个孩子做药”,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也是“新一代细胞疗法治愈丙酮酸激酶缺乏症”这个参赛项目团队的担当和实力!拿到国内团队组第一名的科金生物,今年1月落地锡山精准医疗产业园。吸引团队落户的重要因素正是有吸引力的创新环境,不仅仅是奖励政策,还有明晰的产业定位与企业成长规划的趋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RISPR/AAV技术平台作为体外编辑的底层技术平台,可实现精准基因替换来完全治愈患者,是开启未来‘精准治疗’的一把金钥匙,将应用于血液病、皮肤病、肝病和癌症等领域。”项目负责人王海峰介绍,目前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的GMP厂房和实验室正在建设中,未来可满足公司在国内的研发以及临床需求。
据悉,今年赛事在政策激励和奖金额度方面继续加码,共设置了总额168万元的奖金礼包和七大政策礼包,符合“太湖人才计划”基础申报条件的,可最高享受1000万元支持。同时,各市(县)区也纷纷出台配套政策,可与“太湖人才计划”叠加享受,从投融资支持、生活保障等方面全方位给予人才高层次礼遇。
“除了拿出真金白银的奖励,无锡为落地企业还提供了从创新研发到成果转化、从企业孵化到产业集聚、从融资到融智服务的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的服务,打造出热带雨林式科创生态圈。”市科技创新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为了让更多的创业者了解无锡,全市各板块形成协同合力,通过各自的资源、渠道,在9场城市赛期间积极对接知名高校和大院大所,将多家院校的最新科研成果项目通过“太湖杯”平台进行展示,为无锡拓宽了科技招商的项目源。
探索大赛揭榜新机制,亮出园区“引凤”新打法
围绕生命健康和数字经济等无锡重点培育的优势产业链,今年“太湖杯”探索举办了两场揭榜赛,以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人才链、资本链的深度融合。赛前两大产业相关园区发布招贤榜,需要招引哪些项目、能给予什么样的政策——作为一种新的比赛形式,揭榜赛有利于吸引更多具有创新精神的科技人才打擂台、破难题,让最能解决问题的人才涌现出来。当前,我市正在加大力度推动科创载体建设,并布局了多个专业产业园区。“巢”有了,“凤”从哪里来?大赛结合载体建设,成为专业产业园区的“引凤”平台。
中科院理化所业态金属CT球管项目参加揭榜赛并最终获得国内团队组第二名,背后团队来自上海金影卓科技有限公司——一家CT球管细分赛道企业,该公司已有了落地无锡的计划。公司联合创始人谷光耀介绍,CT球管是CT机的“心脏”。由于技术难度大,长期以来都是依靠进口。为了解决这一瓶颈,理化所基于多年业态金属研究沉淀,提出了一系列变革传统的CT球管液态金属散热解决方案,近三年内已形成相对完整的技术体系。产业化放哪里,是企业现在急切要解决的问题。“上下游产业链、客户在哪里,我们就在哪里。”谷光耀说,无锡在CT、核磁等领域已形成国内最全的产业链,所以企业选择把落脚点放到无锡,“基于新材料在X射线领域的应用去做延伸,并计划在无锡实现量产,立志成为全球首个开源化液态金属轴承的提供商。”
据悉,为了争取更多的项目落地,相关部门还将积极对接获奖团队,为有落地意向的项目提供“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全生命周期的孵化服务,帮助优秀的科创项目结出更多硕果,为经济增长源头注入更多的科创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