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太湖周刊

用好国专纪念馆 擦亮运河新地标

运河文化新势力系列访谈活动举行

  1920年,现代教育大家、国学大师唐文治先生创办了无锡国学专修馆,简称“无锡国专”。这是我国20世纪上半叶培养国学精英的高等学府,曾被誉为“北有清华,南有国专”。2020年,无锡国专创建100周年之时,专家学者们发出一个共同呼吁:无锡国专,应有一座纪念馆!而今,这一呼吁成为现实。如果说无锡国专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一道别样的风景,那么,无锡国专纪念馆则是大运河畔、无锡城中一座内涵丰富的文化新地标。强国复兴有我,近日,由无锡日报报业集团与中共梁溪区委宣传部联合推出的“运河文化新势力”系列访谈活动在乔木文化空间举行,专家学者畅谈如何用好国专纪念馆,擦亮运河新地标。

  国专精髓 浓缩于馆

  无锡国专纪念馆定址无锡市学前街38号、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无锡县学旧址(戟门),由梁溪区牵头修缮、实施建设,以立体式、数字化的展陈方式讲述一段不能忘却的往事。“1921年,无锡国学专修馆迁入无锡县学的训导署原址,将其作为校舍,与戟门仅一墙之隔。”江大人文学院副教授刘桂秋全程参与了无锡国专纪念馆的筹建。他反复思考,建这座纪念馆的目的、价值、意义究竟何在?

  置身馆中,他有了答案:“是为了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其作为我们重要的精神资源;是为了学习其办学理念,遵循教育本身规律,培育青少年健全而和谐的人格品性;是为了借鉴国专办学经验,更好地研习国学,以提升精神品质和人文素养;更是为了让市民了解无锡丰厚的历史文化,涵养城市气质。”

  从无锡国专的创办人唐文治,到无锡国专的办学历程、办学特色、璀璨群星,无锡国专纪念馆在百余平方米的空间内,综合运用“声光电”技术,结合数字多媒体呈现原声、原景、原貌,再现了无锡国专走过的短暂却辉煌的历程,更浓缩了其思想精髓。

  无锡国专创建时,正当西学大潮汹涌澎湃之际。文史专家汤可可介绍,唐文治先生有感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所受到的无情冲刷,萌生了由振兴实业转为修道立教、振兴国学的想法,而无锡国专的办学宗旨正是“以救正人心,复兴中国文化,发扬民族精神为本”。此外,当时唐文治之所以选择在无锡办学,也是因为无锡处在以治学严谨著称的东南学术圈中,且工商业发达,经济实力雄厚,尤其是士绅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热心赞助教育事业。

  活化利用 传承传播

  作为一处公共文化场馆,无锡国专纪念馆不仅是展馆,更应是科普平台、研学基地、交流场所。“这就需要对其进行活化利用,让文物说话、让文化说话、让科技说话、让品牌说话。”无锡市作协副主席陆阳提出,要活化展陈,向社会广泛征集藏品,以原址保护、原状陈列、原真气息给游客以历史的真实感、现场感和融入感;要活化表达形式与途径,比如以国专为素材创排情景剧、设计推出文创产品,使国学文化的深刻性与大众生活相结合,切实增强历史的渗透力、感染力和教育力;要活化体验,建议开发推出“国学+数字”体验活动,推出系列微故事等视音频,让国学教育“走心”又“走新”;要活化社教,开展国学讲座和国学研讨,同时与学校携手打造一批国学品牌课程。

  场馆建好,更要用好,尤其无锡国专纪念馆这一地处无锡大运河畔,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精神地标,更要使其发挥出更大的价值。“无锡国专的文化意蕴非常丰富,她是无锡重要的城市文化名片。”在汤可可看来,鉴于无锡国专在教育学、文化史、学术史、思想史等领域,都是不可多得的研究对象,因此,无锡国专纪念馆也应该办成一处精品化、高品位、可亲近的文化交流场所、资料研究中心,将其文化价值激发出来。他提出,以国专为媒、以纪念馆为平台,无锡可以组织高规格的全国性学术研讨,也可以与旅行社合作开发寻访国专西迁之路的研学路线。刘桂秋对此十分认同,“在文化场馆的利用上,一定要避免过度浅化、泛化等表面性活动,真正发挥其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作用”。

  串珠成链 点亮地标

  梁溪区有着全市最丰富、最集聚的历史文化资源,是承载着无锡人回忆的老城厢。随着无锡市“百宅百院”活化利用工程的全力推进,老城厢的一批老建筑、旧宅院得以重生。“名人故居、 名人文化是无锡的宝贵资源,也是梁溪的突出优势。”陆阳明显感觉到,与十多年前名人故居的门庭冷落相比,近些年,无锡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上持续发力,效果凸显,一批老建筑被注入了适宜的新内容,成为时下讨论的热点。他认为,梁溪区应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突出重点,串珠成链。比如,可以把无锡国专纪念馆与周边的薛福成故居、钱锺书故居、张闻天旧居、顾毓琇纪念馆、秦邦宪故居、钱松喦故居、阿炳故居等名人故居串联起来,打造出一条具有规模效应的名人文化巡礼线路,让名人效应最大化。

  作为无锡的中心城区,梁溪是无锡的文脉之根、城市之核。讲好梁溪故事,就是讲好了无锡故事。随着无锡国专纪念馆的开馆,梁溪又多了一处讲故事的地方。“梁溪还有精彩的故事可讲,就拿国专纪念馆所在地学前街来说,过去,这里就曾是多所知名学校的办学地。”汤可可指出,依托工商业的基础,无锡的近代教育十分发达,要重视对教育文化遗产的保护。“无锡应该有一处近代教育博物馆,将无锡近代教育事业展现出来,将近代无锡人出版的众多教材陈列出来,这算是一个新的呼吁。”刘桂秋说,学前街上,原无锡师范的老建筑还在,有识之士们希望能够将其保护、利用起来,与无锡国专纪念馆相互辉映,点亮更多文化地标。(张月 文/宗晓东、张庆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