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 松
青年文化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南京大学周晓虹教授在1988年即提出了“文化反哺”的概念,其含义是: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深入,社会文化的传承方向从自上而下、由父及子的单向代际传承,转变为由年轻一代向年长一代传递新的理念、新的知识的反哺式代际传承。这意味着,文化的更新迭代速度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在这一背景下,诸如二次元、宅圈、电竞等原先属于亚文化的青年文化在某些领域一跃成了主流文化,成为了具有引领性的文化。
近代以来,无锡一直是开风气之先的地方,无锡的城市基因里藏着一颗敢想敢做的“青春之心”。不过,面对当前的数字化浪潮,在青年文化建设上,无锡青年群体的文化生活、精神世界相较周边城市存在一定的差距,与城市能级也存在一定的脱节。
在青年文化空间营造上,应处理好三个问题。
一是如何让“老城”不“显老”。这就要平衡青年文化需求与青年文化表达之间的矛盾。当下青年文化以二次元、宅文化、潮玩文化等为主要表现形式,据统计,2021年,年龄段在10岁至24岁的无锡青少年有近100万人。庞大的群体,既是巨大的消费市场,也是城市的活力源泉。但目前来看,无锡在城市更新过程中缺少对青年文化需求的积极呼应。比如,相对“小众”的滑板运动在青年群体中受到热捧,虽然在新城和部分新建的市民公园中有一些场地,但是,在老城区范围内缺少足够场地,不少年轻人只能自发利用一些空旷场所进行活动,当青年群体找不到合适的活动空间时,就很难让城市的活力得到体现。
二是如何让“数字城”不“浅薄”。这就要平衡线上文化、网络文化与线下生活之间的矛盾。青年文化与数字文化密不可分,在数字技术加持下,多数年轻人已习惯于在虚拟空间、数字空间中“游荡”,而线下生活则成为一种数字生活之外的“调剂”。然而,既有研究表明,线上的交往活动由于缺乏包括表情、姿态、动作等在内的社交线索,其形成的社会关系往往更为脆弱、更具有流动性,而面对面的社交、手拉手的互动才能生成更有厚度、更有温情的链接。在这一背景下,加之受疫情影响,青年交往从线上向线下“回流”成为一种新的趋势,青年群体更加注重与同伴、同龄人进行面对面接触。一个现象是,一些大城市出现了以青年群体为主导、以社交为纽带的“市集经济”,在“市集”中,青年群体找到了一些低成本乃至零成本的“轻项目”,以此开启自己的创业生涯,杭州天目里艺术园区里的市集就是其中一例。无锡的一些商圈同样做了一些尝试,但是,这些项目往往是与商场策划的各类季节性促销活动“套打”,因此缺乏可持续性和总体规划,“市集”也流于形式,无法成为青年群体展开社交活动的场所。
三是如何让“文化城”更“诱人”。这就要平衡历史文化与青年文化之间的关系。青年文化追逐时尚,以“常新”为乐、以“求变”为上,城市空间的网红化、城市历史的流行化,是青年主动融入城市文化创造过程的表现。但是,如此一来,城市历史就很容易在传播中“走样”,城市文化就很容易在网络中“走形”,甚至变得媚俗。同时,在一些数字技术的加持下,城市空间的网红化往往是以塑造一种虚假的美景、以传递一种欺骗的信号为代价的,即便能够在短时间内增加流量,也是以牺牲长期积累的公信力为代价的。网红城市要长红,只能与城市的历史资源紧密结合才能实现。比如近期无锡博物院举办了“来试人间第二泉——惠山茶会人文主题特展”,充分展现了无锡所独有的茶文化,在城市空间中可以进一步凸显这一主题,从而将室内展览转化为城市空间标志。
当前的青年一代,不仅在文化需求上更为多元、在文化表达上更为个性,而且也更有积极性参与创造属于自己的文化空间,城市管理者、市场经营者都要把握这一趋势,以提升吸引力、增强交互性、构建沉浸式体验模式为主要原则,为青年群体打造对味道、能投缘、有回甘的青年文化空间。(作者系无锡市文化研究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