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科创周刊

听一个技术创新中心争创国家级平台的进击之声——

全速“追光”

  □本报记者 朱洁

  着力主攻国家急切需要和长远需求的领域,勇当科技和产业创新开路先锋,无锡在行动。

  11月23日,长三角太阳能光伏技术创新中心第一届理事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会议在江阴召开,并且一支核心人才团队正在不断完善。以创建“国家太阳能光伏技术创新中心”为契机,无锡在“追光”路上正全速前行。重大创新平台的搭建,能否助力无锡在光伏产业新周期里,迎来新的“光”景?本期周刊专访了长三角太阳能光伏技术创新中心首任主任沈辉博士。

  布局之远

  打造中国版“弗朗霍夫太阳能系统研究所”

  在中科院研究所、中山大学工作了多年,沈辉博士感慨:中国已成为世界光伏大国,但仍急需一个真正能和国外比肩的国际级研发机构,为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提供有力支撑。

  虽然我国光伏产业取得了很大发展,但光伏装备、工艺路线、质量检测标准等都是西方国家建立的。“源头技术如果不掌握在自己手里,国外有颠覆性的材料出来,就会令我们措手不及。所以我们建光伏中心的重中之重,就是要集中最强资源补上这个短板。”沈辉表示,长三角太阳能光伏技术创新中心将建立以太阳电池新技术研发、测试与标定、光伏应用为核心的三个研究所,打破中国光伏在全球化进程中面临的一系列技术壁垒。同时将技术研发与产业孵化有机结合,既要为光伏产业提供技术支撑,也要为地方培养高端产业研发人才。

  为什么是无锡?

  沈辉谈到,长三角地区特别是江苏,是光伏产业的高地和发源地,光伏行业一直想在江苏建一个研究院,打造中国版“弗朗霍夫太阳能系统研究所”(Fraunhofer ISE)。

  “双碳”目标下,以光伏为代表的清洁能源发展面临重大历史机遇。从德国留学回来的沈辉在中山大学最早建立起了太阳能光伏研究团队。之前,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与江阴科技局相关人员奔赴广州,与沈辉协商筹建光伏技术创新中心的事宜,最终决定把机构落在伟大的科学家、探险家及文学家徐霞客的故里——江阴。今年7月4日起,沈辉只身赴江阴启动国内首个太阳能光伏领域的技术创新中心的筹建工作。短短几个月,已成立了第一届理事会,建立起一支国际级专家队伍,并正在扩充年轻的科研力量。

  突围之道

  新型材料和应用上都要有所突破

  光伏正在迎来自己的“大时代”。放眼国内外,很多国家和城市在竞逐可再生能源,周边的盐城、徐州、宿迁、义乌、嘉兴、合肥、滁州等城市,正在新建光伏产业基地。作为中国光伏产业“摇篮”的无锡,光伏产业发展经历过辉煌,也有殇痛。沈辉认为,当时一些龙头企业的困局是策略、经营的失误,并非代表行业的陨落。

  无锡新的起飞力量在哪里?

  “周边盐城、徐州、滁州等城市都有充裕的土地来承接上千亩光伏产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受土地资源等条件所限,无锡可以另辟蹊径走高端路线,在光伏检测、装备,新型电池材料的开拓、研发,人才培养等方向发力。”沈辉表示。

  从源头而言,沈辉认为包括新型的电池材料和工艺要建立队伍紧紧跟上。目前,中国已经形成了从硅料、硅棒/硅片、电池/组件、逆变器、光伏装备到光伏产品应用等全球最完整的全产业链。但与国外相比,国内光伏产业的原始创新、软硬件方面的技术积累还不够。“关键零部件与高端检测设备还是受到国外制约。此外,国际级太阳电池检测机构有近十家,主要分布在欧美国家,中国还没有这样的具有国际话语权的检测机构。”沈辉称,这需要科学的积累,通过大力布局基础科学的研究,在前沿研究上有创新,光伏领域的突破性技术才可能在未来出现。

  从应用上而言,无锡也要率先有更大的突破。“要多用与用好光伏产品,改变能源结构,为社会创造价值。”沈辉称,通过加大光伏在建筑、交通、建材、家电等领域的应用,如果能率先实现五年内光伏发电占比达到10%,并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这种创新实践就有望成为无锡光伏产业的一张新名片。

  路线之争

  能否成为主流最终取决于市场和价格

  面对新机遇,诸多光伏企业在既有产品上大笔投入,同时一些巨头也着手布局新技术。材料、设备、工艺三要素构成了新技术的竞争力,不同技术之间也在加快竞速。近两年来,围绕太阳电池新技术的竞逐愈加激烈,路线之争此起彼伏。

  跳出晶体硅电池体系看,眼下钙钛矿电池成为颇热的技术路线。在沈辉看来,拥有一个良好的、宽松的创新环境很重要,行业要允许各种技术路线和产品路线的自由竞争。“很多新型太阳电池都有发展机会与空间,无论是哪种技术路线,未来能否成为主流不要急于评价,最终取决于市场和度电成本。”沈辉判断,晶体硅电池的主流位置很难在短期内被替代,晶体硅与其他新型电池材料应该会呈现同步发展的格局。“创新中心也会做钙钛矿的相关研究,助力无锡在钙钛矿产业化方面在全国能起到引领作用。”

  面对层出不穷的所谓取代性、颠覆性技术,沈辉认为当前更需要用理性思维做科学分析,切忌一哄而上。“创新需要科研团队潜心研究为基础,同时也需要洞察创新带来的未来商业化价值。”值得关注的是,现在光伏企业的生产线布局更趋理性——先掌握核心技术能力,然后通过不断改进技术渐进式上生产线。有不止一位从业者感慨:“与过去光伏企业大干快上、盲目扩张不同,现在的光伏龙头在前沿技术上布局全面,产能扩张也更为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