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太湖周刊

他们用“工笔重彩”绘就大河之韵

  即日起至2023年1月12日,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主题工笔重彩画青年创作人才培养》作品展巡展至无锡,在县前西街79号的无锡美术馆展出。这是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艺术学院谭鸿遐教授主持的项目,30位受训学员来自十一个省(市),师生们深入运河沿线,共创作了100多件优秀作品,一展运河时代风貌。

  《安澜》《夜到渔家》《南船北马》《大河之韵》……展厅里,一幅幅工笔重彩画,聚焦运河沿线的遗产遗迹,记录运河城市的生产生活。作为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大运河是我国贯通南北的交通要道和文化廊道,于2014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当下,美术界也在尝试从地域文化传承和主题创作的角度,通过艺术形式创新带动大运河文化内涵的提升。在中国绘画的早期,工笔重彩画就占有重要地位,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在当代审美文化视域的变革与发展中,这种传统的表现形式和艺术语言已呈现出靓丽厚重、鲜活明快的新面貌。用历史悠久的工笔重彩表现内涵深厚的运河文化,具有天然的契合度。

  “国家艺术基金2022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主题工笔重彩画青年创作人才培养》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功获批的,这不仅是运河文化带建设的一件大事,更是工笔重彩画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的一件大事。”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艺术学院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请到周京新、陈孟昕、高云等41位业内名家组成授课团队,以线上线下的方式进行授课指导,30位受训学员选自全国200多位报名者。培训期间,师生们坚持运河特色文化传承与绘画艺术发展并举的创作思路,以运河文化带建设为主线,以文化展示为舞台,以艺术创作为目的,以能力提升为目标,创作了一大批运河题材工笔重彩画精品力作。

  谭鸿遐表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是一个重大的时代命题,而工笔重彩画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技法也要不断地创新与发展。这批作品为两者的结合提供了大胆而成功的尝试,也希望有更多人投身到大运河主题工笔重彩画的创作实践与理论研究中,不断拓展公众的审美视野和认识范畴,培育工笔重彩画在运河沿线乃至全国发展的深厚土壤。(张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