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保健周刊

诗和远方

  □梁金芬

  几个铁制的不起眼的月饼盒里,珍藏着我的往日时光,我的诗和远方。我小心翼翼地打开,一张张铺展在书桌上,诗和远方就这么展开、延伸……

  这么多年来,每当来到一个城市,我总要寄出一两张明信片。这源于女儿的影响,也是80年代起我们小家庭的独特传统。

  那是女儿未满周岁嗷嗷待哺的日子。一个阳光灿烂的清晨,只听得青石板路上传来邮递员清脆的自行车铃声,“陆吟海,信!”“啊?”我循声快步走到院子门口,打开门,接过邮递员手中的信,竟是一张明信片。

  这是先生在遥远的异国他乡,给未满周岁的女儿发来的。看到那熟悉的笔迹,见字如面。尽管女儿还小,我还是一字一句读给女儿听:“再过一周,便是你一周岁生日,爸爸就要启程远航,寄上这一张小小的贺卡,愿你生日快乐,永远拥有花一样美丽、芬芳和温馨。”我惊喜,我感动:这是一份深沉的父爱啊。到达我手中的明信片,真正是漂洋过海。它先由外轮代理公司员工登上停靠在国外港口的“浮动的国土”(远洋轮),再将船员们的家书捎到国内,投进邮递筒。到达收件人手中,时间跨度常常要数个月或半年。

  这张明信片陪伴着女儿成长。尤其是在1994年6月后,女儿在没有爸爸的岁月里,在寒暑更迭的日子里,成为她的精神养料。至今,珍藏。

  另一张是女儿在新加坡念书时,即丁亥年正月亲手制作的。明信片上面粘有鲜花瓣和倒写的“福”字,几条流动的五线谱以及“让世界因我们更美好”的祝福语。画面喜气洋洋,流淌着女儿美好的祝福。如今,每每看到这些图案和文字,我心里依然暖暖的,并有一种莫名的骄傲。

  2012年春天,一张从美国寄出的明信片,越过千山万水来到我的手里。收到的那一刻,有点激动。那年我去美国耶鲁大学参加女儿的毕业典礼,参加典礼的好朋友都在明信片上签上了姓名,成就了这一份特殊的礼物。大学毕业典礼是莘莘学子人生路上的里程碑,让人鼓舞;也是女儿成长中自身努力的收获,让人奋进;更是我们这些为人父母的珍贵记忆,让人享受终身。

  2019年暑假,我和小姐妹带着两个小学生来到改革开放前沿城市深圳。活动之余,每位营员认真地在明信片上写下了名字,记录了这段有意义的生活。

  一张张明信片,书写者有好朋友、有同事、有同学,他们自漠河、哈尔滨、武汉、厦门等地方寄来,每当收到这些明信片,当地仿佛与我有了不凡的意义。明信片发出的城市,就是我下一站的目的地。还有不少的明信片是我从峨眉山、九寨沟、天池、庐山、日月潭等地发出来的,那是我观赏祖国大美河山的印记。

  转眼,已步入老年人行列的我,享受着岁月静好。寒冬时节,煮一壶暖茶,眼前的一张张明信片,在当下不少人已不大动笔写字的今天,给我一种独特的天然的亲近感,这是我的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