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可可
无锡以近代民族工商业重要发祥地著称,拥有丰富而深厚的工商文化历史资源。因为船运和取水方便,20世纪前期无锡工厂企业大多分布于城区沿运河边,并且呈组团分布。1949年后的30年间,工业企业沿运河分别向东南和西北轴向延伸,按产业行业布局的特征得到加强。运河边相对密集的工厂厂房,成为无锡城市特质的标志,代表了大运河无锡段的样貌和灵魂。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随着无锡工业结构调整,工业企业“退城进园”,城市建设以及水环境治理的加快推进,沿运河的工厂相继迁出或关闭。搬迁后的厂区大多被改造成为住宅小区,但也有若干厂房建筑被保存下来,成为工业遗址。工业遗产保护由此被提上重要工作日程。
突破难题——
工业遗产传承利用的推进
以往时期无锡的工业遗产保护,基本属于适应性改造利用,体现了工业城市中心城区逆工业化的演变过程。这部分工业遗产的保护,保留了城市历史文化记忆,同时也加强对历史建筑的再利用,有利于提升城市景观品质,丰富城市文化生活。但在进入到工业化后期和后工业化阶段的情况下,怎样来保护这些工业遗产?工业遗产到底以什么样的形态存在?怎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它们应有的作用?这方面有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
对工业遗产的认识和理解。国家工业遗产的认定有一个“核心物项”的概念,也就是工业遗产不仅是工厂的建筑、设施,还包括它原有的设备、工具用具、产品等物质载体,以及文书档案、图纸、照片、音像等文献资料和关键生产工艺、技术、企业文化等非物质形态的信息留存。现在的保存仅仅着眼于建筑一项,而忽略了其他核心物项,这是不科学的,实际上也影响到对它们的妥善保护、动态传承和价值再现。
遗产保护和利用的整体规划。由于实际操作中的一些常规做法,目前保存下来的工业遗产分别归属不同的产权主体,其中有国有城投公司,也有不同性质的房地产开发公司;有文化主管部门和文化单位,也有工商企业经营单位。不同单位对遗产的认识不尽一致,建筑的保护、改造及其形态、功能设定,也就存在一定差别。特别是产权主体多元,从功能设置到招商运营,都难以作出科学合理的规划。
遗产保护的结构类型。目前无锡几处工业遗产集中地的保护利用处于自发分散状态,结构布局不够均衡,开发特色不够鲜明。上海苏州河岸工业遗产保护模式主要为创意产业园、工业博物馆和公共休憩空间三个类型,其中创意产业园占56.52%,工业博物馆占26.09%。而无锡沿运河一些地区的工业遗产利用偏重于商业服务业,餐饮、娱乐占据较大比重,冲淡了工业遗产的应有主题。
保护和改造的实施。现有少数项目的改造利用存在偏差,对照《国家工业遗产管理暂行办法》,一些项目在改造利用中,未完全做到“保持遗产格局、结构、样式和风貌特征,确保核心物项不被破坏”。如个别餐饮项目把砖木结构的遗产建筑用作厨房间,存在损坏风险;个别项目改变遗产外观和内部结构,不利于整体保护;个别项目未按规定设立遗产标志及布置相应的展陈;个别项目未建立遗产档案,未能收藏相关资料并存档,这些均有待于在实践中加以改进。
展望未来——
申报世界工业遗产地
孙志亮先生在其《保护传承利用中国大运河》一书中提出了申报世界工业遗产地这个命题,这是一个宏大的目标,也正是无锡工业遗产保护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正剧的高潮。
无锡得到保存的工业遗产,有着非常重要的文化价值和遗产意义,它们见证无锡工业化的历史进程,并且将在后工业化阶段被赋予新的生命,承担新的时代使命。在现有工业遗址保护的基础上,对近现代工业所形成的市级以上文保单位、工业遗产项目、历史建筑、文物控制单位等进行统筹规划,组织“打包”申遗,可望使无锡成为中国第一个世界工业遗产地。这就要求在新一轮的城市更新中,结合大运河文化带和运河文化遗产旅游廊道的建设,妥善保护沿运河的工业遗址,深入挖掘近代以来无锡工业化发展的内在文化意蕴,更好地实现工业遗产的空间优化和功能更新。
建设工业遗址公园。根据无锡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规划的总体布局,以及西水墩地区工业遗存的基础条件,建议在这一地区规划建设城市主题文化公园——大运河工业遗址公园。通过对特定区域范围内的工业历史建筑的保护、修缮和开放,对相关工业企业的历史进行梳理并系统展示,统筹建设开放式的公园场所,形成从茂新面粉厂、振新纱厂、申新纱厂到天元麻纺厂、开源机器厂的工业遗产廊道,使之成为大运河国家公园无锡城中段的核心节点,并作为无锡城市文化旅游的景观地标。
开设工业博物馆。工业遗址区的公共空间以工业博物馆为核心,借助对工业建筑遗址的保留和合理开发,归集相关历史资料,挖掘其中的历史信息,并进行适当展现。有条件的工业遗址还可以借助博物馆的开办,活态再现工厂生产、经营的历史场景,让参观者体验工业文明的魅力。
以西水墩地区为例,重在办好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建议统筹安排茂新厂遗址空间,合理组织近代中国和无锡民族工商业发展历程的展陈,在加大相关实物、图片、视频等资料征集力度的基础上,充实内容,优化结构,改进呈现方式,力争建成大运河沿线一流的专题博物馆。
建办工业企业博物馆,建议加强协调,通过产权置换,争取将现有的一棉厂史陈列馆搬回城中申新三厂老厂房内;并扩充容量,改进展陈结构,优化设计展览主线;运用多种展示技术,增加参与性、体验性活动,拓展其核心功能,真正办成一所高品质的纺织工业博物馆。
重建工业博览馆,腾出开源机器厂(机床集团)旧址中的部分工业历史建筑,在广泛征集实物和文献、图片资料的基础上,建办无锡工业博览馆。可以借鉴中国(沈阳)工业博物馆、成都工业文明博物馆、柳州工业博物馆的做法,以综合类工业博物馆的形式,着重展示20世纪后半期至21世纪初期无锡工业的发展变迁,展现无锡人民在共和国初期和改革开放激情燃烧岁月里艰苦创业的拼搏精神。这将与民族工商业博物馆、乡镇企业博物馆相呼应,全面展示无锡工业的创业历程、工业文化样貌和辉煌业绩。
优化文化创意和文商旅游园区空间。根据工业遗址分布线型、廊道型、群落型的不同特征,合理有度地实施开发,精准安排相关园区的空间结构、建筑风貌、组织肌理和外部环境。要以场所性原则为基础,以功能性原则为导向,在原厂区已经完成居民区改造的情况下,优化各种要素的布局,包括搞好绿地和林木布置,适当扩大公共空间;开设演示性、参与性、互动性项目,加强与文化创意和文化旅游的渗透融合;搞好出入口、通道、文化标识系统建设,为市民、游客的延伸游览作指引,同时也为遗址保护区注入更丰富的文化元素。这样才能既保持现有工业遗产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又兼顾内部各部分和外部环境的空间协调性、时间连续性,防止工业遗址湮没在城市的繁华之中。
此外,无锡作为乡镇工业的发祥地和科教兴国、创新驱动战略实施的先行地,还要注重对乡镇企业和现代科创企业遗产遗址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对代表性企业迁移或转型后留下的遗址建筑和核心物项加以妥善保护,一方面通过对老建筑注入新元素、新功能,复苏其生命力,促进工业产业的迭代更新;另一方面也通过历史资料的收集、整理、展陈,促进历史文化基因的萃取、提炼,实现工商文化在转型发展中的创造性再生。
(作者系无锡市政协研究室原主任,无锡市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