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太湖周刊

无锡市“百宅百院”活化利用工程首批45个项目完成

老宅院里新气象

  古建老宅,如珍珠般散落在无锡城的各个角落,它们镌刻着城市的过去,更映照出城市的未来。无锡市实施“百宅百院”活化利用工程以来,苏南太滆抗日根据地纪念馆(邵氏宗祠)、泰伯庙、潘汉年故居等首批45个项目已基本完成。近日,经基层申报、项目遴选、专家论证和实地考察,一批“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功能复合、效益显著”的锡城古厝,参与开展“百宅百院”活化利用十佳案例评选活动。这些古老宅院,正展现出新的气象。

  无锡首批完成改造提升的宅院,或是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文物保护单位,或是形制风格独特的工业遗产,每处宅院都有自己的故事、传递着时代信息。位于宜兴和桥镇闸口村的苏南太滆抗日根据地纪念馆(邵氏宗祠),自完成修缮改造之后,成了远近闻名的红色景点,慕名而来的团队络绎不绝。闸口村是革命老区,抗战时期,邵氏宗祠曾为中共太滆地委驻地,新四军独立二团、新四军十六旅均在此成立。村里的东坡海棠园内,一株古树名木“西府海棠”,相传为苏东坡亲手栽植。“来了纪念馆,必得去不远处的东坡海棠园走走;看了海棠花,必得去纪念馆看看。” 闸口村相关负责人介绍,镇、村两级政府充分利用这些优质资源,将纪念馆的活化利用,与助推乡村振兴、文旅发展相结合。眼下,村里正引导农户改造闲置农舍,为游客提供餐饮、民俗体验等乡村旅游服务。

  记者注意到,首批完成活化利用的45个项目,在文化价值挖掘、宣传教育推广、文旅产业发展等方面都进行了先行先试,使老宅院在新时代焕发出了新的活力。“这次的团日活动太新鲜了,当了一回‘卧底’,跟拍谍战片似的。”祝大椿故居内,参加完“红色剧本杀”的陆静感慨不已。省级文保单位祝大椿故居由梁溪区文体旅游局与江苏古运河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联合打造成了戏曲音乐博物馆。自从这里引入锡剧、丝竹、古琴、昆曲以及剧本杀店等多元业态后,便成为年轻人的打卡地。在对宅院活化利用的过程中,政府部门也在努力探寻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让古老宅院呈现出新气象。位于巡塘古镇的巡塘镇救熄会建于1946年,前店后宅、面街背河,是重要的近现代市政设施。而今,这里改造为综合性茶室,一方面通过嫁接相关资源,承担会务服务、文创开发等功能,另一方面将茶室与文玩、品茗、书画、香道等相融合,成为一处文化交流休闲平台。

  古建老宅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展示传承优秀传统工艺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根据古建老宅的特性,进行合理的改造提升,能够发挥出它们作为连接过去和现在重要“桥梁”的更大价值。始建于东汉永兴二年(公元154年)的泰伯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日前,梅村街道启动了泰伯庙活化利用工程,包括对泰伯庙隔凡楼、至德堂、圣堂、梅里国学堂的打造和景观改造。“泰伯庙的活化利用项目,从培育和创新文化业态等方面着手,对活化区域进行了全面规划。”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以泰伯至德精神为核心,该项目致力于体现文物育人的价值,计划通过引进社会组织、研学机构,开展启智礼活动、国学文化沙龙、主题研学等文化体验项目。此外,泰伯庙活化利用项目还将着眼点扩大到了周边的钟书房、姓氏文化馆等处,通过资源共享,构建吴文化高地,擦亮吴文化名片。(张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