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科创周刊

​华雁轴承:“土设备”转向“专精特新”之路

  40多年的“积蓄”,厂里最多的“宝贝”是2万多只大小不一的模具。在“一包三改”发祥地堰桥扎根、成长,无锡市华雁密封件轴承有限公司迎来了数字化转型的新征程。记者近日走进这家依靠自主研发的“土设备”稳步发展的企业,一台刚刚研制成的溜光机正下线调试。发扬“四千四万”精神埋头苦干,企业负责人尤晓伟把创业的父辈留给他的产业推向国际,每年要卖掉1亿多片密封圈。

  “土设备”更加实用。而研究设备的企业副总尤炳炎,每天最关注的是全厂200多名工人“干活累不累”,他带领技术团队研发自动化“土设备”分布在全厂各个生产车间。那些机身上写着“TSB”的字样,正是“土设备”的拼音首字母。据了解,目前全球轴承产业涉及密封圈产品有十几个大类、近四万多品种,在华雁都能用“土设备”生产。今年,企业自研的24台圆片送料机下线,通过实验室里的试验机检测,比购买市场成品节约数百万元。在企业工作了20多年的肖奇阳,是毕业于普通技校的技术工人,如今是技术副总。他的手上,每年按照客户需求“研发”400多只新产品,而新品的“母体”便是一个个精心打造的模具。“从接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类轴承及机械配件开始,就要按交付工期倒排时间,日夜守候在模具车间及测试实验室里研究。”他说,产品唇口形状最窄截面仅有3根头发丝的宽度,公差要求需要控制在0.05毫米之内。

  节约成本的背后,是数字化转型的推进。胡洪银是企业核心团队里的编程高手。密封件不论大小,最关键的是冲压程序。胡洪银通过最优化的程序计算原材料的利用率,合理安排各品种的生产次序,给企业带来了强劲的市场竞争力。在冲压车间里,一台台机械臂已经替代了过去的人工冲压。这些设备的改造和自动化生产程序,也是企业自主研发的专利。这家传统企业的数字化及技术创新发展,同时保障了一线员工安全生产。某上市企业客户提供的轴承在国外进口的装配生产线上突然出了故障,华雁公司立即组织技术团队协助客户一起攻关,用一天的时间解决了问题,并进一步帮助设计优化了密封技术。如今双方成了紧密合作的产业链关系。“华雁没有销售部门,因为有600多家客户都是稳固的关系。”企业负责人说。

  企业在成长,更重视社会责任和担当。秉承企业是环境保护的第一责任人理念,在堰桥街道帮助下,技术团队会同第三方技术专家不断应用新材料和突破新工艺,加大对污染源排放的整治力度,改善提升废气及废水处理设施和处理效率,大幅降低橡胶炼胶和硫化工序产生的废气,时刻盯牢危废的产生量不超“目标红线”。数字化转型后,环保监控更为精准,处置效果更佳。

  数字化支撑,“土设备”正发力奔向“专精特新”之路。由于产品种类的全覆盖,这家传统加工企业还参与起草了国家机械行业的相关产品标准,“埋头苦干的同时,与世界市场同步创新才是企业转型发展的核心。”企业负责人尤晓伟认为,“一包三改”的改革创新精神增强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信心。(裘培兴)